高考志愿怎么选?航空航天专业正火,这波“国家战略红利”必须蹭
在就业市场多元分化的2025年,航空航天专业凭借行业的强劲发展势能,成为高考志愿填报备受瞩目的“潜力赛道”,为怀揣科技梦的考生搭建起学业衔接职业、个人成长融入国家战略的发展桥梁。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作为全球领先的新经济产业第三方数据挖掘和分析机构,依托长期追踪互联网、人工智能、新能源、数字经济等前沿领域动态,深度解码产业人才需求趋势,结合AI大模型、低空经济、虚拟人、跨境电商等新兴赛道趋势,突破传统教育机构局限,为帮助高考学生和家长在职业规划上更好把握趋势,已经连续9年发布高考志愿填报及就业前景大数据报告。近日推出的《2025年中国高考志愿填报及就业前景大数据分析报告》不仅依托院校专业录取数据,更通过产业变革方向研判,引导考生将个人发展与数字经济、更新迭代及国家发展需求深度融合,有效规避“热门扎堆”导致的就业错配,助力考生从应试升学转向战略职业规划,抢占产业升级先机。
航空航天类专业是围绕航空器、航天器及相关技术的研究、设计、制造、测试和应用的工科专业,涉及力学、材料、电子、控制、计算机等多学科交叉,下设航空航天工程、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飞行器质量与可靠性、飞行器适航技术等7个专业。
无论是擅长物理、数学的理论型学生,还是热衷实践、动手能力强的技术型人才,都能在空气动力学、飞行器结构设计、动力系统研发等课程与岗位中找到适配点,实现“兴趣+专业+职业”的贯通。自2025年起,航空航天工程专业统一要求“物理+化学”选科组合,部分顶尖院校还附加数学成绩要求,考生需提前夯实学科基础。
数据显示,2020-2025 年中国商业航天产值和卫星制造行业总收入稳步提升,2024年分别达到2.3万亿元和132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到2.8万亿元和166亿元。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伴随政策扶持、技术创新及应用场景拓展(如卫星互联网、航天技术民用化等),行业有望持续扩容,在经济与科技领域发挥更重要作用。具体岗位有卫星总体工程师、结构设计工程师、热控工程师、火箭总装工艺工程师等。
航空类高校与国有企业人才需求高度契合,形成 “专业-就业-产业”闭环。数据显示,2023-2024年中国航空航天活跃人才毕业高校来源中,航空航天类高校占据前十院校过半的席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24届毕业生超过40%投身国防事业,主要进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国企,相较2023届增长约10%。
中国航空航天行业人才分布呈现显著区域聚集特征。2023-2024年数据显示,北京以18.44%的人才占比,凭借深厚科研底蕴与央企总部集聚优势,成为行业人才高地;上海紧随其后,14.89%的占比背后,是高端制造产业生态和国际化资源对航空航天人才的强劲吸引力;深圳则以8.27%占比,依托科创活力与新兴业务布局,在商业航天等领域发力聚才。此外,成都、西安等城市凭借航空航天产业积淀,通过产业资源、科研平台、政策支持协同发力,构建起人才集聚“强磁场”。考生聚焦这些城市,可精准捕捉职业机遇,融入航空航天行业人才生态,借地域产业东风助力职业发展。
在行业腾飞风口,高考志愿选航空航天专业,是拥抱产值飙升、岗位扩容机遇,更是投身多学科创新、国企就业闭环的长远布局,助力考生在逐梦路上实现个人与行业发展的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