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机器人:具身智能的融合与未来应用
艾媒网(iimedia.cn)获悉,7月28日,由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携手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学部、人工智能研究院及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长三角国创中心重大项目公司——上海具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生态论坛——“具身智能:从科学走向产业的探索与创新”论坛在上海世博中心举行。
图源: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本论坛聚焦大模型与智能体的深度融合机制及机器人操作系统和本体技术的创新演进,汇聚深耕基础理论的学术专家和推动技术落地的产业领袖,旨在探讨具身智能如何从实验室研究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其从技术验证阶段迈向规模化应用,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人工智能行业作为当今科技领域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前沿阵地,依托于大数据、云计算和算法技术的迅猛发展,重塑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调研数据显示,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和人工智能芯片市场规模均呈现显著的增长趋势。2015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为1260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达到36885亿美元。2019年全球人工智能芯片市场规模仅110亿美元,2025年预计将增长至726亿美元。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调研数据显示,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AI技术对各行各业的渗透率在不断提升,应用场景广泛。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规模达7470亿元,同比增长41.0%,预计2025年达10457亿元,占全球比重达20.9%。相较2021年,2023年中国人工智能在互联网(89%)、电信(68%)、政务(65%)、金融(64%)等领域的渗透率明显提升。
具身智能作为当前人工智能研究领域的重要方向,其核心逻辑在于突破传统AI局限于数据处理和虚拟交互的框架,通过为人工智能系统配备物理载体与环境感知模块,使其能够在真实物理空间中完成感知、决策与行动的闭环。与依赖纯数据训练的算法模型不同,具身智能系统需要实时处理触觉、视觉、空间定位等多维度环境信息。这种技术特性使其在智能制造、物流仓储、残障辅助等领域展现出独特价值——在生产线上,具备具身智能的设备可自适应不同规格工件的装配需求,减少人工调试成本;在日常生活中,搭载该技术的服务机器人能根据用户动作意图调整服务模式,提升人机协作的自然度。
尽管目前其在复杂环境适应性、能耗控制等方面仍面临技术挑战,但随着传感器精度提升与边缘计算能力的增强,具身智能正逐步从实验室走向实用化,为产业流程优化与民生服务升级提供着扎实的技术支撑,也为人工智能从“云端思考”走向“实地行动”开辟了可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