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乘龙碰撞风波:一场关于汽车安全的公开拷问
艾媒网(iimedia.cn)获悉,2025年7月29日,理想汽车在i8新车发布会上播放的一段碰撞视频,掀起了一场跨界风暴。画面中,8吨重的乘龙卡车在与理想i8以100公里/小时相对速度正面对撞后,四轮离地弹起,驾驶室与货箱断裂分离,最终倒压在i8前窗上。而理想i8的A/B/C柱却完好无损。由于卡车方向盘品牌标识未打码,网友迅速锁定该车辆为东风柳汽旗下乘龙卡车,瞬间引爆对其安全性的质疑。
图源:新浪科技
这场争议在四天内急速升级。7月30日,乘龙卡车以“被摆了一道,聪明人一眼看出假”的犀利回应拉开反击序幕;7月31日,东风柳汽发布侵权声明,指控理想“扭曲传播视频”并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8月1日至3日,乘龙连续发布“安全不是空口无凭的理想”“活着,才有资格谈理想”等隐喻式海报,直击公众对安全议题的敏感神经。令人意外的是,这场攻防战让拥有71年历史的传统卡车品牌“出圈”——其抖音账号粉丝短时间内大幅增长,视频关注度显著提升。
图源:新浪科技
这场意外“出圈”的争议,恰好折射出中国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安全性的深层焦虑。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消费者选购新能源车的前三大考量因素分别为最大续航里程(43.6%)、汽车安全性(43.3%)和价格(40.3%)。续航与安全近乎并重的选择逻辑,源于现实痛点。一方面,车企通过提升电池技术与容量缓解里程焦虑;另一方面,新能源车安全事故频发强化了用户对安全性能的警惕。因电池缺陷导致召回的情况在新能源车领域占比突出,而碰撞后起火、静置自燃等案例屡见报端,不断刺激公众神经。
这场由碰撞测试引发的激烈交锋,实质上是汽车产业新旧力量在安全理念与传播策略上的一次剧烈碰撞。理想汽车作为新势力代表,选择以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极限测试结果作为产品力背书,意图彰显其在乘用车被动安全领域的突破。而拥有深厚制造经验的乘龙卡车,其安全设计逻辑更侧重于商用车在复杂真实工况下的整体结构与可靠性,双方对“安全”的定义与验证方式存在显著差异。这场超出常规的公开测试及其引发的连锁反应,意外地将商用车安全这一相对沉寂的话题推向了公众视野中心。
更值得关注的是,事件折射出当前新能源汽车安全验证标准与公众认知之间存在的鸿沟。理想演示的100公里/小时相对速度碰撞远超常规乘用车正面碰撞测试标准,其设定场景的极端性和代表性引发了广泛争议。消费者对新能源车安全的高度敏感,既源于对电池热失控等特有风险的担忧,也反映出对现有测试规程能否充分模拟现实复杂危险场景的疑虑。传统燃油车时代积累的安全评价体系,在应对新能源车三电系统带来的新风险维度时,亟需更贴合实际、更透明化的评估方法和信息呈现方式。
长远来看,化解消费者的深层安全焦虑,需要全行业超越营销层面的博弈,回归技术本质与标准共建。一方面,车企需在提升电池本质安全、优化热管理系统、强化车身结构设计等核心技术上持续投入,并通过更科学、透明的测试数据建立公信力。另一方面,监管机构与行业组织也应积极推动涵盖新能源车特有风险且更贴近中国复杂道路环境的综合性安全评价体系的完善与升级,为消费者提供清晰、可信赖的选购依据,引导产业竞争真正聚焦于安全技术的实质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