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眼镜“火出圈”,上半年销量暴涨10倍
艾媒网(iimedia.cn)获悉,2025年,AI眼镜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电商平台数据显示其成交量同比激增10倍,品牌数量增长超3倍,线下门店频繁出现“货到即售”现象。
图源:央视财经微博官方账号
这一热潮的底层逻辑是消费者对智能硬件接受度的显著提升。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眼镜类设备以40.45%的接受度位列可穿戴设备第三位,仅次于智能手表(51.69%)和手环(43.07%),标志着AI眼镜正从极客玩具转向大众刚需。这种消费行为的变迁源于技术、价格与功能创新的三重合力。
首先,技术突破是市场爆发的核心驱动力。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规模在2024年达到7470亿元,同比增长41.0%,预计2025年将突破万亿元。AI技术在互联网(89%)、金融(64%)等领域的渗透率提升,为硬件落地提供了底层支撑。具体到AI眼镜领域,大模型端侧部署重构了交互逻辑。一方面,端云协同架构实现了“所见即所答”的秒级响应;另一方面,硬件迭代解决了早期显示技术和语音传感技术痛点。
其次,AI眼镜的价格下探大幅降低了消费门槛。在国家补贴和产业链协同作用下,智能眼镜均价从2000多元降至1500元左右,部分基础款甚至下探至999元。这一变化不仅源于供应链的成熟化进程,规模化生产也推动了成本下降,为高端产品价格下探创造了空间。
除了技术推动和价格下降,AI眼镜功能的革新更是直接触达消费者刚需。目前,AI眼镜已从单一工具升级为多场景生态入口。消费端整合实时翻译、导航支付、会议记录等功能,覆盖通勤购物等高频需求;专业领域则应用于医疗3D解剖图谱叠加、工业AR远程维修指导等场景。此外,互联网巨头的入局也强化了生态整合能力。阿里深度融合高德导航、支付宝、淘宝比价功能,构建生活服务闭环;小米通过跨设备互联实现“抬眼看世界,耳边有答案”的无感交互。可见,AI眼镜的实用功能和生态链是消费者买单的不可或缺因素。
AI眼镜的爆发本质是技术普惠与场景刚需共振的结果。随着端侧大模型进化与政策赋能,其定位将从智能外设进化为“人体增强器官”,甚至重构人类感知世界的维度。当技术真正回归人性需求,眼镜不再仅是工具,而是成为延伸认知的“第六感官”。正如Meta设想的“视觉神经直连”愿景,一场关于人类与机器协同进化的革命正在镜片中悄然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