毅见第88期:大数据杀熟屡见不鲜,如何破除这重“紧箍咒”?

艾媒咨询|2021中国新业态商业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2020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5.9%,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7%,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9.1%,加快2.8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5.3%,增速比上半年加快1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24.3%。在疫情冲击下,产业转型发展的动力明显加快,以互联网经济为代表的新动能逆势成长,线上购物、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新模式持续火热,在线办公、远程问诊、在线

艾媒咨询|2021中国新业态商业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精品决策

  毅见,用独特的视角,读懂中国新经济!

  本期话题:聚焦无处不在的“大数据杀熟”

  你被“大数据杀熟”过吗?

  近年来,随着平台经济快速发展,数据保护和消费者权益逐渐成为大众关心的热点。今年央视315晚会曝光的九大行业乱象中,多达三起与侵害用户个人信息有关。

  而此前,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发布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对消费者反映较多的“大数据杀熟”等问题作出过专门规定。不过,一些互联网平台依然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杀熟”行为,涉及出行、餐饮等多个生活领域。

  据报道,宝马汽车4S店、喜茶、老百姓大药房、良品铺子、水星家纺、九芝堂、晨光玩具等商家的摄像头均具有人脸识别功能,当消费者被摄像头扫描到脸部后,摄像头进行捕捉记录、生成编号、分辨男女、估算年龄、甚至分析人的心情,打标签之后所有信息都上传到系统。

  那么,互联网公司为何如此“懂”用户?作为反垄断法明令禁止的行为,大数据杀熟为何屡见不鲜、禁而不绝?大数据杀熟的边界在哪?消费者如何避免被“割韭菜”?平台巨头应如何成为社会的器官,而非圈地运动的收割者?平台经济有望迎来常态化的依法监管吗?对此,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分享了他的观点。

  分析师观点:

  1. 互联网公司为何如此“懂”用户?

  张毅: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APP成为用户最主要的使用途径或方式,但也为互联网公司收集用户信息和资料提供了一个比较便利的渠道。在此背景下,互联网公司或平台利用算法和大数据读取用户的相关资料,包括域名、手机号码以及记录用户相关的行为就变为了现实。

  对于平台而言,收集越多的用户资料,也就更能掌握用户的信息,从而“摸透”用户的心理,并利用它变现也就成为了简单的事情。

  2. 作为反垄断法明令禁止的行为,大数据杀熟为何屡见不鲜、禁而不绝?

  张毅:2018年3月,“大数据杀熟”这个词进入大家视野。同年12月,大数据杀熟还当选为2018年度社会生活类十大流行语。不过在此之前,这一现象或已持续多年。大数据杀熟在迅速曝光以后,之所以屡见不鲜主要受几个方面因素影响。

  首先,用户不知情。大数据的算法远比用户或消费者想象的复杂和精明,一般的用户,尤其是中老年用户很难发现它的存在。

  其次,处罚相对来说比较轻或者说要执行起来并非易事。《暂行规定》第三十五条规定,违反该条规定的,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处二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换言之,五十万元的罚款已经属于顶格处罚了。

  此外,无论是会员消费,还是旅游出行,企业同行之间被网友认定为“大数据来杀熟”的现象并不少见,值得警惕。

  3. 大数据杀熟的边界在哪?消费者如何避免被“割韭菜”?

  张毅:要真正界定大数据杀熟的边界,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从平台的角度而言,相当多的平台主要通过把价格调低以达到“拉新”的效果,而熟客因为习惯养成或形成依赖后,给予他们的价格优惠力度则相对弱一些,因而这也成了大部分平台用来搪塞“大数据杀熟”的理由。

  另外,因为来自安卓和IOS用户的分成成本不一样,有些平台也会刻意去做区分,从而通过滥用这种价格体系来“收割”用户。此前复旦大学教授孙金云的“手机打车软件打车”调研显示苹果、安卓不同价,便是很好的例证。即平台利用大数据的优势,面对不同的用户时“看人下菜碟”,若用户的手机价位高就想办法多收一些,而用户的手机价位低则少收取一些。所以,大数据杀熟的边界还是要有比较细腻的规范去约束、去整治,否则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种“杀熟”的现状恐怕还要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而对于消费者来说,有几个方法可以避免被“割韭菜”。首先,消费者要有“心眼”,即知道有大数据杀熟这个事情后,要厘清大数据是怎么运行和操作的。第二,对于常用的平台或软件,消费者可以进行比价和测试,包括同伴和家人之间以及两个不同型号、系统的手机之间,从而发现这种所谓杀熟的规则和游戏并避开它。第三,若确实遭遇此类行为,消费者可以向监管部门或消协进行投诉。

  4. 平台巨头应如何成为社会的器官,而非圈地运动的收割者?

  张毅:大数据时代,用户可以更快、更精准地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但同时也越来越难躲开暗藏的算法陷阱。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网民们对大数据杀熟是比较敏感且厌恶的。艾媒商情舆情数据监测系统显示,大数据杀熟多次出现峰值并引发网民们的热烈讨论。其中,“杀熟”“打车软件”“价格欺骗”成为热议词,而从艾媒言值来看,大部分网友对此表现为负面情感,网络口碑仅为36.6。

2020年-2021年大数据杀熟网络热度监测分析

  因此,对于实力雄厚的互联网企业而言,不管是出于法律约束、社会公德,还是自身品牌形象的考量,都应该对消费者或用户持有敬畏之心,而非利用大数据牟取暴利站到社会舆论和人民的对立面。

  对平台来说,即使目前处在一定的垄断地位或者是用户依赖地位,但一定要清楚的是,互联网(尤其移动互联网)有时一夜之间便可颠覆用户原有的习惯。而若不快速、不持续去改进这种现状,最后势必也会被消费者和时代所抛弃。

  5. 有评论指出,平台经济领域反垄断将成为执法关切点,迎来常态化的依法监管。对此,你怎么看?

  张毅:大数据杀熟已不仅仅是侵害消费者权益的问题,而是已经涉及到反垄断的内容。平台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人民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利用强大的大数据资产触及了消费者的利益,监管已势在必行。

  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就如何强化反垄断监管建言献策。有建议提出,要增加反垄断执法的人员编制,加强反垄断执法队伍的能力建设,培养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反垄断执法队伍。

  而3月15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指出,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问题,强调建立健全平台经济治理体系,反对垄断,防止资本无序扩张。

  而且,“加大反垄断和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力度,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已写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这意味着,依法依规加强互联网平台经济监管,明确平台企业定位和监管规则,完善垄断认定法律规范,打击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将有望变成常态化。


  《毅见》是由艾媒咨询首席分析师张毅担纲的新经济深度评论专栏,针对新经济行业热门话题、模式、现象、趋势的进行深度剖析,用独特的视角,读懂中国新经济。关注“艾媒报告中心”公众号,查看“毅见”更多内容。

  张毅,艾媒咨询创始人CEO、艾媒研究院院长兼首席分析师、中山大学数字媒体专业硕士生导师、广东财经大学客座教授;著有《互联网+:颠覆还是被颠覆 》《新零售革命-后电商时代的营销哲学》等近20本畅销图书。

  张毅拥有近20年的大数据咨询和行业管理经验,长期关注大数据、人工智能、新零售、产业升级等新经济行业的发展动向,并对行业现状与趋势具有独特的见解以及丰富的研究经验,为人民日报、新华社、CCTV、华尔街日报、财富杂志、福布斯杂志、英国金融时报、经济学人等多家权威媒体特约专家评论员。

艾媒咨询|2021中国新业态商业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2020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5.9%,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7%,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9.1%,加快2.8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5.3%,增速比上半年加快1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24.3%。在疫情冲击下,产业转型发展的动力明显加快,以互联网经济为代表的新动能逆势成长,线上购物、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新模式持续火热,在线办公、远程问诊、在线

艾媒咨询|2021中国新业态商业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精品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