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碳汇前景几何?中外青年科学家支招“蓝碳经济”

艾媒咨询|2024-2025年全球及中国以竹代塑行业投资前景分析报告

全球新经济产业第三方数据挖掘和分析机构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最新发布的《2024-2025年全球及中国以竹代塑行业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竹产业产值达5412亿元,同比增长19.92%,预计2025年中国竹产业产值达7121亿元。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随着市场消

艾媒咨询|2024-2025年全球及中国以竹代塑行业投资前景分析报告 精品决策

  近日,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鼓励各类社会主体在对接国际通行规则的基础上,探索研究更多适合我国国情的海洋碳汇领域方法学,“成熟一个,发布一个,积极推动提升海洋碳汇能力,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约70%的面积,其储碳量达到陆地的近20倍,大气的近50倍。伴随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深入建设,海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碳库”,海洋碳汇测算乃至交易的开展,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自然资源部发布的《海洋碳汇核算方法》行业标准显示,海洋碳汇指“红树林、盐沼、海草床、浮游植物、大型藻类、贝类等从空气或海水中吸收并储存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和机制”。

  然而与更为大众所熟知的绿碳相比,对蓝碳进行核算和监测相对困难。如何发展海洋固碳增汇能力?最近在一场国际海洋科学研讨会上,一群中外青年科学家们尝试碰撞新的答案。

  在由广州海洋实验室香港分部、香港海洋科学与工程院以及全球华人海洋生物学家协会共同举办的“海洋科学与工程前沿研究”青年学者国际网络研讨会系列一“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与蓝碳经济”上,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教授欧阳晓光指出,“典型的蓝碳生态系统具有很高的固碳和储碳能力,恢复蓝碳生态系统对减缓气候变化至关重要”。对此,美国罗德岛大学教授苏珊娜·门登·杜尔(Susanne Menden-deuer)建议,“一个可持续和繁荣的蓝色经济建立在理性的科学研究与蓝色正义之上,”通过渔业可持续管理、海洋保护区的建设,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把“危机之海”转化为“机遇之海”。

  门登·杜尔提出,在此过程中要重视浮游植物对海洋固碳的作用——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是海洋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碳汇。浮游植物对铁的高效吸收可能促进其生长,进而增加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将二氧化碳储存在深海中,有助于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香港大学教授胡安·迭戈·盖坦-埃斯皮蒂亚(Juan Diego GAITAN-ESPITIA)则强调海草的作用,他认为恢复海草生态系统是提高生物多样性和碳封存的自然解决方案。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于2013年发布了《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的2013年补充版:湿地》,其第四章滨海湿地部分包括红树林、滨海沼泽和海草床三大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的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方法。这标志着蓝碳(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被正式纳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相关机制。2023年10月,生态环境部发布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其中第一批CCER方法学就包括了能产生海洋碳汇的红树林。

  欧阳晓光提出了“蓝碳管理”的概念。他认为,蓝碳管理的重点之一在于生态系统恢复。“近年来全球红树林的退化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当前各大洲都启动了一系列增加碳汇和更好地恢复沿海蓝碳生态系统的综合行动。”2021年,广东湛江依照国际核证减排量(VCS)标准完成中国首个红树林蓝碳交易项目开发。2022年5月,福建、海南也相继完成首例双壳贝类碳汇交易项目和首单蓝碳生态产品价值签约。

  针对当前面临的“碳排放的管理和交易侧重于增加碳汇而一定程度忽略碳排放”“过去碳排放管理以单一领域为主,多领域知识整合不足”等问题,欧阳晓光认为,蓝碳生态系统中的固碳储碳和碳排放发生在多个领域,而不同领域的碳流往往相互关联,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可能会在多个领域造成不同程度的蓝碳增减。因此,他建议,“多领域协同治理对于有效管理蓝碳至关重要,这能够有效避免行动偏差。”

艾媒咨询|2024-2025年全球及中国以竹代塑行业投资前景分析报告

全球新经济产业第三方数据挖掘和分析机构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最新发布的《2024-2025年全球及中国以竹代塑行业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竹产业产值达5412亿元,同比增长19.92%,预计2025年中国竹产业产值达7121亿元。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随着市场消

艾媒咨询|2024-2025年全球及中国以竹代塑行业投资前景分析报告 精品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