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人才争夺VS大规模裁员:人工智能时代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的转型与阵痛
艾媒网(iimedia.cn)获悉,当地时间9月2日,苹果人工智能机器人研究负责人已离职并加入竞争对手Meta,这是该公司AI人才流失的最新案例。据知情人士透露,另有三位AI研究人员将离开苹果自研大语言模型团队。
图源:IT之家
与尖端人才主动跳槽不同的是,美国亿万富翁、Salesforce的首席执行官马克·贝尼奥夫(Marc Benioff)近日在一次播客访谈中透露,由于人工智能代理的介入,该公司已经裁减了大约4000个客户支持岗位,从9000人削减到了5000人左右。
两则消息对比之下形成的割裂感,直指人工智能时代人才市场供需不匹配的问题。一方面,AI顶尖人才争夺战已敲响擂鼓;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取代了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岗位和传统服务业岗位,部分企业出现裁员潮。不仅如此,以技术导向为主的IT行业也因为盈利压力削减了员工数量。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和人工智能芯片市场规模均呈现显著的增长趋势,预计2025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达到36885亿美元,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规模将达10457亿元。
随着人工智能在各行业、各领域的渗透程度不断加深,企业人力资源配置正在或即将经历前所未有的转型与阵痛,换句话说,AI正在催生一种新型的人力资源配置范式。
首先,高精尖技术人才具有稀缺性,是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这要求企业要“留得住人”:企业应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升至战略高度,有的放矢划分资源部署,不仅要保障有竞争力的薪酬和激励制度,还要加大对人才持续培养、创新环境营造的投入力度。
而对于传统岗位而言,人机协同或许是最好的应对方案。“时代的一粒沙,落在每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企业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在必要时刻“拉员工一把”。如积极打造人机协作的工作模式,进行员工培训,帮助员工掌握新技能,适应新角色。从业者也要转变观念,将AI视为提升工作能力与效率的辅助性工具,不断提升使用AI的能力。
AI替代岗位的核心,在于其能够通过算法建模和数据驱动来模拟乃至超越人类在特定任务上的表现。然而,人类在创造力、批判性思维、情感理解和价值判断上仍具有AI无法替代的优势。人机协同的终极目标是通过人类与机器的优势互补,实现“1+1 > 2”的协同效应。
未来,企业如何平衡高精尖人才需求与薪酬体系的关系,如何巧妙地将人类创造力与人工智能效率相结合,是决定其在人才争夺战与技术革命中能否脱颖而出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