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失业率15.8%,考研409.5万!这些“红牌专业”要谨慎选择!

中国高考环境分析与高考志愿填报相关调查数据 中国高考环境分析与高考志愿填报相关调查数据 教育消费中国高考志愿填报及就业市场相关调查数据 中国高考志愿填报及就业市场相关调查数据 教育消费中国高考志愿填报用户需求调研及就业前景分析 中国高考志愿填报用户需求调研及就业前景分析 教育与科学 用数据说话

  近几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企业运行受到冲击,传统行业岗位减少,新兴行业吸纳能力有限,导致许多刚步入社会的16-24岁人群自身技能与市场需求匹配度低,难以顺利就业。另外“35岁危机”正在不断加剧,中年人再就业问题需要得到重视。数据显示,从2018-2024年的城镇失业率来看,中国16-24岁人口城镇失业率较高,2024年达到15.8%,总体控制在5%左右。2024年25-59岁人口城镇失业率虽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全国城镇失业率,达5.3%。

  而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考研热”成为本科毕业生的重要选择。202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1179万新高,而同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为1256万。应届毕业生供给与新增就业岗位的“剪刀差”持续缩小。与此同时,2015-2024年中国研究生在学人数逐年攀升,2024年已达409.5万人。

  “学历内卷”与“就业难”的双重压力,让高考志愿填报和职业规划的每一步都如履薄冰。选对专业,或许能避开就业“雷区”;选错,则可能陷入“毕业即失业”的困境。本文结合艾媒咨询《2025年中国高考志愿填报及就业前景大数据分析报告》,分析2020-2024年红牌专业趋势,仅作参考。

  红牌专业指的是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的专业。2020-2024年,国际中文教育、绘画、应用心理学、音乐表演、法学、教育技术学等专业“上榜”,多为文科类,凸显了供需失衡的严峻问题。

  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就业渠道较为狭窄,对口岗位集中于培训机构、公派教师及基金会志愿者,不仅岗位稀缺,常需外派至条件艰苦地区。若转向其他领域,因缺乏核心竞争力,难以与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抗衡。

  绘画专业的艺术理想与现实就业形成巨大落差,高端艺术人才需求少,基层岗位竞争激烈,薪资难以支撑艺术创作的持续投入,多数毕业生只能成为兴趣班老师。

  应用心理学虽社会潜在需求大,但实际岗位有限,市场化心理咨询师行业认可度低,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就业质量报告》,应用心理学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约70%-80%,处于人文社科类专业中等水平。

  法学专业看似前景光明,实则就业较难,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每年通过率在10%-15%,即便持证,律所也存在低价实习、“付费上班”现象,考公竞争也异常激烈。

  教育技术学虽带“技术”之名,却与工科无关,就业路径单一,专业技能通用性差,处于就业尴尬境地。

  然而,专业“红牌”并非绝对的职业死胡同。以应用心理学为例,若能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热门领域,拓展用户行为分析、市场调研等复合技能,仍有机会破局;法学专业学生可深耕跨境法律、知识产权等细分领域,避开传统赛道的激烈竞争。

  在学历与就业的双重压力下,高考志愿填报已不再是简单的专业选择,而是对个人职业发展的长远规划。面对专业选择,考生和家长需突破固有认知,结合行业趋势与个人兴趣,通过辅修、实习、考证等方式增强竞争力,在学历与技能间找到平衡点。​

中国高考环境分析与高考志愿填报相关调查数据 中国高考环境分析与高考志愿填报相关调查数据 教育消费中国高考志愿填报及就业市场相关调查数据 中国高考志愿填报及就业市场相关调查数据 教育消费中国高考志愿填报用户需求调研及就业前景分析 中国高考志愿填报用户需求调研及就业前景分析 教育与科学 用数据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