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研究 | 免签新政激活双循环:解码俄罗斯资源、工业与人文经济拼图,看中俄合作如何重塑未来?
2025年9月,中俄关系迎来重要进展。
中国外交部宣布对俄试行免签政策,中俄蒙元首会晤签署“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备忘录,普京总统访华期间20余份合作文件落地……一系列动态将俄罗斯推至国际观察视野的中心。这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国家,既是全球最大资源出口国,也是转型中的工业大国;既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也在数字时代探索新路径。
(艾媒网摄于俄罗斯)
作为全球领先的新经济产业第三方数据挖掘和分析机构,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持续关注不同国家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变迁。此次,我们将研究视角聚焦于俄罗斯。从宏观经济、工业体系、资源进出口、人文旅游及中俄合作多个维度,解码俄罗斯经济的真实面貌。
宏观经济:增长放缓背后的“资源诅咒”与转型尝试
俄罗斯经济的“双面性”在2025年尤为显著:一方面,其仍是全球不可忽视的经济体,俄罗斯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俄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74.9%,较2024年同期的73.9%有所上升。2024年俄罗斯的GDP首次突破200万亿卢布,居民实际收入同比增长8.5%。
(图片来源:驻俄罗斯联邦大使馆经济商务)
一方面,2025年一季度俄GDP增长1.4%。较2024年全年4.3%的增速有所放缓,回落至过去7个季度的最低水平。在持续的货币紧缩环境下,居民消费受到抑制。据俄罗斯央行数据,俄罗斯2025年一季度投资增速为过去10个季度最低。2025年联邦统计局的数据更是揭露了2024年上半年14.1万家企业破产,创苏联解体以来最高纪录,其中制造业占比38%、建筑业22%、贸易业19%。
这种“总量可观但动能不足”的困境,根源在于“资源依赖”的结构性矛盾。
作为全球能源出口大国,2025年4月,由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签署的《俄罗斯联邦2050年前能源战略》(以下简称“战略”)明确表示,俄罗斯坐拥可供数十年开采的原油储量、满足百年需求的天然气资源以及可支撑500年的煤炭储备,是全球最大能源储备国。
(艾媒网摄于俄罗斯)
俄罗斯工业结构呈现鲜明的“资源驱动型”特征:能源与原材料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机械制造、化工等传统重工业次之,而消费品制造长期滞后。这种结构既是苏联时期“重工业优先”政策的遗产,也与西方制裁下技术封锁密切相关。
俄罗斯能源工业以“油气煤”为核心,形成了从勘探、开采到加工的完整产业链。其中,天然气工业最具竞争力——俄气(Gazprom)是全球最大天然气生产商,其“西伯利亚力量”管道(可在两到三年内从380亿立方米增至440亿立方米)与“亚马尔LNG”项目支撑了对欧、对亚的能源输出。
俄罗斯在军工、航天、重型机械等领域保留了苏联时期的技术优势。但是民用制造业因技术落后和人才流失,竞争力持续弱化。
此外,俄罗斯经济长期受国际能源价格波动主导。2014年西方制裁后,俄虽启动“欧洲-亚太双供应链”布局,但能源出口收入仍占财政预算的40%以上,制造业占比不足,轻工业尤其薄弱(服装、电子等消费品大量依赖进口),经济过度依赖军工复合体,民用产业如农业机械、精密制造受制于技术封锁和供应链断裂,国产替代计划进展缓慢。
不过,俄罗斯并未坐以待毙。俄罗斯《欧亚日报》撰文称,战略设定传统能源稳产、亚洲市场开拓及LNG崛起等目标,通过系统规划能源生产、加工与出口链条,巩固俄罗斯在全球传统能源市场的领导地位,同时为应对能源转型预留弹性空间。
战略明确表示,俄罗斯坐拥可供数十年开采的原油储量、满足百年需求的天然气资源以及可支撑500年的煤炭储备,是全球最大能源储备国。
根据战略,俄罗斯煤炭资源总量2727亿吨,位居全球第五,产量位居全球第六,按当前速度可开采逾500年。到2030年煤炭产量将超5.3亿吨,到2036年达5.95亿吨,到2050年将进一步增至6.62亿吨。在全球煤炭供应量占比将从2023年的14.5%升至2036年的21%至23%,到2050年将进一步升至24%至27%。俄罗斯原油探明储量超310亿吨,按当前开采速度可维持65年以上,储量全球第三、产量全球第二,占世界供应量的10%。具备维持年产5.4亿吨原油及凝析油未开发资源,并能建立应对全球需求波动的备用产能。
与原油产业求稳不同,从现在到2030年,天然气将成为俄罗斯能源市场增长主力。基于战略,到2030年,俄罗斯天然气产量将增至8530亿立方米,2036年升至9650亿立方米,2050年突破1.1万亿立方米。包括LNG和管道气在内的天然气出口总量将从2023年的1460亿立方米,增至2030年的2930亿立方米,到2050年将达4380亿立方米。其中,管道气出口量将从2024年底的1190亿立方米增至2030年的1510亿立方米,对亚太地区管道气出口从300亿立方米增至980亿立方米,同时积极探索与中东地区的合作前景并有限恢复对欧洲供气。LNG出口量预计将从2023年的450亿立方米跃升至2030年的1420亿立方米,并于2050年增至2410亿立方米。2030年前投运LNG项目将增至7个。
(图片来源:央视财经报道)
人文旅游经济:从“战斗民族”到“冰雪俄罗斯”的形象重塑
作为拥有千年文明积淀的国家,俄罗斯的人文与旅游经济不仅是其“软实力”的核心载体,更是连接历史与现代的文化桥梁。这片横跨欧亚大陆的土地,以多元的文化形态、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系统的文化保护机制,向世界展现着独特的魅力。
从旅游资源看,俄罗斯的“自然与人文双遗产”特质尤为突出。既有莫斯科红场东正教穹顶的神圣庄严、圣彼得堡冬宫古典艺术的恢弘典雅,也有贝加尔湖冬季蓝冰的奇幻壮丽、堪察加半岛火山群的地质奇观,旅游资源密度位居全球前列。自然景观与历史遗迹的交织,为游客提供了“一步跨千年”的沉浸式体验。
(艾媒网摄于俄罗斯)
2025年前7个月,中俄旅游市场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塔斯社援引俄罗斯副总理切尔内申科公布的数据显示,两国团体旅游免签人数达50万人次(俄赴华23.7万,中赴俄26.2万),较2024年前7个月同期增长40%。这一数据不仅刷新了近年中俄旅游合作的高位纪录,更折射出两国在免签政策、文化互鉴及基础设施联通等多重因素驱动下的深度互动。
中俄游客的出行偏好呈现鲜明的“双向互补”特征,既体现文化吸引力,也反映休闲消费的差异化需求。
(图片来源:携程APP页面)
数据显示,中国游客赴俄目的地高度集中于三大核心区域:莫斯科、圣彼得堡和贝加尔湖。体现出“文化深度+自然疗愈”的复合需求。俄罗斯游客来华则呈现“南热北暖”的分布特征:三亚、哈尔滨和成都为主要目的地。
(艾媒网摄于俄罗斯)
挑战与机遇:基础设施与服务升级
尽管旅游热度攀升,俄罗斯仍面临基础设施短板(如西伯利亚地区酒店覆盖率不足20%)、中文服务短缺等问题。2025年中俄免签政策扩围(俄公民来华停留30天免签),叠加“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建设带动的边境旅游(如漠河-加林达口岸),有望推动中俄旅游进入“千万人次时代”。
(艾媒网摄于俄罗斯)
中俄合作:从“能源伙伴”到“全面战略协作”的升级
2025年的中俄关系,正经历从“能源互补”到“全产业链协同”的历史性跨越。
普京总统访华期间,两国签署的20余份合作文件覆盖能源、航空航天、人工智能、农业等八大领域,标志着双边合作从单一维度的资源互换,升级为涵盖技术、市场、规则的多层级联动。这一转变,既是全球变局下两国应对共同挑战的主动选择,更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实践样本。
对俄罗斯来说,在西方技术封锁与能源市场波动的双重压力下,俄罗斯与中国的深度合作正成为其经济“突围”的关键支点。“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建成后,俄对华天然气出口占比将从当前的20%升至35%,彻底改变“欧洲市场主导”的单一出口结构。同时,本币结算的普及进一步削弱了美元体系对俄经济的掣肘,为能源贸易提供了更稳定的货币锚点。
俄罗斯在高端制造领域的技术短板,通过与中国的联合研发得到有效弥补。此外,中国汽车(2024年在俄市场份额达28%)、电子设备(智能手机、智能家居设备占比超20%)的持续输入,缓解了俄罗斯消费品市场的短缺压力,为民生稳定提供支撑。
对中国来说,俄罗斯是中国天然气进口的重要来源国。“西伯利亚力量2号”全面通气后,与中亚、中东气源形成“三角互补”格局。这一布局有效降低了中国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为能源安全加上“双保险”。
欧亚大陆协同发展:通过“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中俄可联合开发中蒙俄经济走廊(如中欧班列)、共建北极航道(缩短东亚-欧洲航运时间约30%),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未来,随着两国在数字经济、绿色能源、太空探索等更多新兴领域的持续突破,中俄合作将进一步突破“双边”边界,成为推动欧亚大陆经济一体化、重塑全球治理体系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