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业者易过劳死背后的"价值文化"问题

   最近途牛网高管李波因心肌梗塞而突然辞世的消息,又一次引发了人们对互联网创业者健康状况的担忧和讨论。之所以说是“又一次”,就因为在几个月前,已接近完成IPO上市的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也同样是“过劳”引发的心肌梗塞不幸造成英年早逝。

  事实上,类似的例子在过去几年里并不少见。随手一查,会发现这份名单还包括了江民杀毒软件创始人王江民、均瑶集团创始人王均瑶以及天涯社区副主编金波等人……哎。
  一切的不幸,于某种程度上其实反映出:“过劳死”,包括创业者以及为创业者打工的员工们,在我们的社会里已趋近成为一种“非罕见”(不敢说是常见)现象。虽不能说西方的社会里完全没有类似的情况,但从西方贫困线以下人口也敢时常把“追求生活品质”(就是俗话说的借钱也要享受)挂于嘴边,而我们却从员工到创业者都将“玩命工作”作为首要价值取向的一个社会常态看――
  “过劳死”的背后恐怕反映的是更深层次的“社会价值文化”的问题。
  西方也有穷人,但我们的富人明显压力更大
  不能简单地说,西方发达国家社会福利好,民众幸福感强――也不尽然。除了欧洲,尤其是北欧国家,美国的社会福利在发达世界根本“不入流”。喷子们看到这里不要急于骂小编,因为你们如果稍多加了解美国的立国精神――鼓励劳动致富,鼓励在公平制度保障下,通过自身努力成就“美国梦”――就会明白,欧洲那种“躺着都领钱”的福利制度,是美国人所唾弃的。
  所以,美国有流浪汉、有穷人,尽管后者的收入折换人民币比中国很多人都看起来要高,但扣除日常开销,他们就是存在吃不好、住不好,看病没钱(奥巴马医改之前,以及可能的从特朗普之后)、小孩无法接受真正优良的教育等一系列“我们以为只有我们”才会遇到的问题。
  然而,尽管年收入不足3万美金的美国家庭不在少数、努力拼搏但创业仍旧失败的硅谷青年大有人在……我们却很少听说某个美国创业家因为“太拼”而突然猝死的消息,不能说完全没有,但绝对没到成为一种社会“非罕见”现象的高度,为什么?
  社会制度是一个原因,硅谷创业投资及孵化更完善成熟是一个原因,对“创业成功”的价值观认定更是一个主要原因,且前两个原因严格意义上说是为最后一个服务的。
  都说创业者英年早逝是被资本“逼死”的
  我们都知道,风险资本一旦进入公司,那就会提出各种阶段性的目标和严苛的要求。而为了完成这些目标,创业者和早期员工不得不没日没夜的赶工,最后就意外把自己给“过劳死”了。
  这其实反映出一个问题,即:我们的风投资本市场还很幼稚,处于发展的萌芽期,相关的配套保障法律则更是毫无墨迹可循。
  不要以为拿到风投的创业公司都是“有钱的主”,那些钱既不属于创业者们,也不完全的属于为创业者打工的早期员工。钱,在早期投资人眼里是给创业公司用以购买创业所必须的设备、招聘人才以及进行产品推广所用,而招聘人才又往往因为风险管控(担心过度挥霍)的考虑,不允许开出过高的薪资(通常低于市场平均行情),甚至一些创始人为了节流,还不得不高调宣布“领零元工资”的决定(不是因为创始人伟大)。
  而我们还知道,除了极少数特别厉害的项目,多数创业在初期都必然是亏损的。因此几百万、上千万都可能在几年里因为采购和人员扩充等种种原因而瞬间烧光,届时创始人又不得不四处“乞讨”,并寄望有新的投资人来接盘,以让公司有钱继续烧下去……直到――要么实现盈利,要么被大公司收购,要么无奈破产。
  在如此的循环和压力下,创始人能拿出傲气和骨气,不为资本所累,始终坚持自己创业初衷和理想的,几乎寥寥无几,就更不要谈“生活品质”的问题了。
  国人创业对金钱的追求过分看重
  如果说创业不是为了赚钱,那肯定是假的。但如果说创业就是为了赚钱,相信对于这句话的认同,中美两国人民的比例之悬殊,才真正反映了本期《易评》小编从开头铺垫到现在并反复强调的核心观点――价值观的认定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小编想先强调应该抛弃“非黑即白”的思维,无论对错的看待。
  只能说,也许我们的社会竞争太大,人太多,发展太快,贫富太悬殊,以及我们常用发达国家标准来看一个正在发展的社会所呈现的社会问题等,因此我们对于“成功”的理解更趋向用“金钱”来衡量。
  创业者创业,优先考虑的是产品市场覆盖率有多大,为此甚至不惜通过公关公司购买“僵尸粉”刷流量等,以“充实”自己的价值,从而拿到更高的投资……整个创业过程,发自内心从产品本身出发,以解决市场痛点为目的,真真正正想把心中产品做出来的考虑,有多少?有哪几家?(当然不是没有,其实没有违背创业初衷的很多都能成功)
  创业投资者,对技术本身的理解和价值把握趋近为零(相比之下,硅谷的风投人很多都是技术背景出身的大牛),于是出现一个特别明显的现象:某个新概念一炒作,风投就一窝蜂跟进,结果留下一堆烂尾楼,团购、VR、O2O的案例就不多说了。也因为对技术本身的理解不够,投资人只懂得“看结果”,也就是步步紧逼创始人把PPT上面憧憬的功能做出来,并时刻以“断奶”相逼。
  相比之下,美国Facebook用来漫长的7年来做铺垫,中间多次有投资人要求进行全球化业务扩张,但都被拒绝了,扎克伯格坚持要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做,甚至到了今天还传出有大股东起诉Facebook,要求赶创始人出董事会的消息,而扎克伯格始终坚持自己的路线没有动摇……这样的故事还有微软和谷歌,以及乔布斯等。其实国内也有几家,就不点名了,免得大家又说小编收钱做广告。
  融资困难,也不委曲求全、不放弃创业理想的,才是创业的真正本质。在这一点的认识上,不是欧美教育做得好,而是他们发展早,市场逐渐理解到――只有这样,创业成功的几率才更大,所以为了配合成功,资本市场也逐渐完善,不再以“逼迫”和“压榨”创始人为衡量阶段性任务是否完成的标准。
  苹果CEO库克:为了钱工作你将永远不会快乐
  前两天苹果CEO蒂姆・库克在苏格兰格拉斯哥大学演讲时,撂下了这么一句话:“不要为了钱工作,否则将永远不会快乐”。对比很多网友不以为然,表示如果自己有那么多钱,也可以像马云一样到处放话说“我不需要钱”……
  会把大佬们这样的讲话当作是“装逼”,其实正好验证了两种文化的差异,或者说得更直白些――从侧面反映了“你”当前心智和能力在社会所能达到的高度。这与“盲人摸象”是一个道理。
  库克的一句话,“你”看到的关键字是“钱”,是“你”吃了上顿没下顿,是“你”病了没钱医?还是说“你”想拥有很多钱,想过着与王思聪一般的日子,想不工作躺着都赚钱?
  拿网友留言里透露的信息做例子,有的人月收入1万元,有的人只有几千。收入只有几千的人,日子算不上潇洒,但吃饭肯定没问题。然而看到月收入超1万元的,还能买个代步车过日子,顿时又心生不平……1万元上头呢?不说富二代们,年薪几十万的还是有不少的,人家可以开个进口车,“你”又心生不平……
  这种对钱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那么究竟在怎样一个水平才能标识为“快乐”?哦,有房有车有老婆……那请问如果大家都有房有车有老婆的时候,“你”的邻居有很多存款和投资,不工作也有钱活(所谓的财务自由),“你”是不是又开始不快乐了?
  其实很多人都曾表达过曾经没有钱,但奋斗过程很快乐的一种感受。这是为什么?因为有自己追求的目标与热情,是易友们向往的“美国梦”的精髓,是库克讲话的本质。
  为什么要让自己活得那么累?要用很多钱来证明自己的地位优越与成功?这是一个心态问题。当这种心态在社会上普遍化,就成为价值观的问题。再往下渗透,就会影响各行各业,譬如前面提到的创投文化问题,创业者心态问题,企业大搞房地产也不专心投入研发、没有“匠人精神”的问题……
  而反应到社会上的丑态,就是我们出国游的国民,都以为有钱是大爷,对他国法律和导游不尊重、嚣张跋扈,在机场闹,在医院闹,在各种场合但凡能显摆自己有钱的时候都要闹……等等。奇怪的是,有钱的人嚣张跋扈过后,没钱的看到了,心生动力,誓要成为有钱人,为了不再被“嚣张跋扈”,也为了能“嚣张跋扈”别人(不尽然都这样,但这个恶性循环也确实客观存在着)。
  所以我们总能看见中国人“吃苦耐劳”特别“拼命”的画面,说好听是奋斗,说难听就是不懂生活。说真的,小编认识不少4万美金年薪以下收入的美国人,人家该放假就放假,双倍薪资加班也不干,平时还不忘追求一些艺术的、个人兴趣的东西。
  在这个问题上,还是前面那句话――没有对错,没有好坏!纯粹是价值观的认识不同而已。
  最后补充一点,很多时候欧美人士的创业成功是因为对个人兴趣的追求。西方为啥那么多创新?不就是因为平时爱好广泛,喜欢没事胡搞瞎搞吗?一不留神可能就搞出个大名堂。别说为了钱奔波而没有时间,那些每天在网上发表各种不满情绪的人,也没见能把这点时间剩下来做点有用的事,对吧?

  (本文主观性陈述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艾媒网立场)

关于艾媒舆情

艾媒舆情(yq.iimedia.cn)是中国领先的大数据舆情咨询领导品牌,最新重磅推出舆情健康顾问产品——“艾媒舆情医生”。艾媒舆情医生基于先进的全网大数据监测和挖掘技术、可视化分析技术,为企业提供“舆情诊断、舆情咨询”的一站式服务,帮助企业及时预警、判断事态走向、应急处理突发舆情,维护企业良好的公共形象与用户口碑。

舆情诊断:独创企业分析监测模型,从热度、言值、舆论基调、传播矩阵、用户画像等多维度提供企业健康度体检报告

舆情咨询:7*24全天候监测不间断预警,帮助应对突发危机,灵活调整策略,提升市场竞争力,建立完善的竞争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