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老年抚养比连续17年上升 大城市户籍老人占比最高超35%

艾媒咨询|2022-2023年全球养老产业发展及中国市场趋势研究报告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全球共同面对的不可逆现象,国家积极部署“十四五”期间的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发展任务,其中上海、北京、重庆等城市的养老产业发展迅速。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养老产业的市场规模达8.8万亿元,预计2022年市场规模或将达到10.3万亿元。

艾媒咨询|2022-2023年全球养老产业发展及中国市场趋势研究报告 精品决策

21世纪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陈洁 实习研究员 龚施菡

近日,中国统计年鉴(2023)出炉,详细公布了我国人口的相关数据。

统计年鉴显示,2014年以来,我国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已经连续第九年减少,2022年为96289万人,较2013年最高峰101041万人减少4752万人,减少幅度4.7%。

与之相对应的是老年人口快速增加,由此带来老年抚养比的持续提升。

统计年鉴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达到20978万人,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4.9%,老年抚养比达到21.8%(老年抚养比=老年人口数量/劳动年龄人口数量)。这使我国总抚养比也持续提升,达到46.6%(总抚养比=少儿抚养比老年人口数量/劳动年龄人口数量)。2010年,我国总抚养比仅为34.2%,目前已经向50%接近。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一般把人口总抚养比低于50%的阶段称为人口红利期,目前我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深,与之相对应的是各地的人口增速出现明显的差别。最近数年,以户籍人口老龄化率在2022年底达到36.8%的上海为代表,大城市的老龄化进入“深水区”。这些城市通过降低落户和购房门槛,不断吸引年轻劳动力进入。

近日,中央财经大学发布的《中国人力资本报告2023》提出,从1985年到2021年,中国劳动力平均年龄从32.25岁增加到39.42岁。其中,城镇从33.03岁上升到39.16岁,乡村从31.99岁上升到39.82岁。

按照此数据,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劳动力平均年龄将超过40岁,大城市或将进一步加大吸引年轻劳动力的动作。

老年抚养比连续17年上升

最新的统计年鉴显示,我国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从惯例来看,社会进入老龄化的标志是6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0%、65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65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4%即为深度老龄化社会,占比超过20%则为超级老龄化社会。

2022年,我国总人口为1443996万人,其中0~14岁244887万人,15~64岁984232万人,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978万人,占总人口的14.9%。(其中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8004万人,占总人口的19.8%)。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9064万人,占总人口的13.50%。数据显示,短短两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提升1.4个百分点。

根据民政部、全国老龄办近日发布的2022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截至2022年末,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职工医保)参保人数36243万人,比上年增加813万人,增长2.3%。其中,在职职工26604万人,比上年增长1.9%;退休职工9639万人,比上年增长3.4%。在职退休比为2.76,较上年下降0.04。

此外,公报显示,全国共有4143万老年人享受老年人补贴,其中享受高龄津贴的老年人3406.4万人,享受护理补贴的老年人94.4万人,享受养老服务补贴的老年人574.9万人,享受综合补贴的老年人67.4万人。全国共支出老年福利资金423亿元,养老服务资金170.1亿元。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多个数据都在显示,我国养老的负担在加重,“生之者寡,食之者众”的局面在逐步出现,这也能从我国持续上升的老年抚养比窥见一斑。

统计年鉴显示,1982年我国老年抚养比为8%,随后尽管偶尔回调,但整体仍然步入上升通道,在1998年达到10.2%。到了2006年,老年抚养比达到11%,并从这年开始,连续17年进入持续上升通道,2001年达到12.3%,2016年达到15.0%,2021年达到20.8%,2022年达到21.8%。这意味着老年抚养比不仅仅在上升,而且上升速度在加快。

不过,老年人口抚养比在各地的情况并不相同。统计年鉴显示,目前,我国有14个地区的老年抚养比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其中,6个地区老年抚养比超过25%,包括辽宁、重庆、四川、江苏、上海和山东。

与之相对,宁夏、青海、广东等地的老年人口抚养比不足15%,显示出这些地区相对年轻的人口结构。

另一个数据也能佐证这一点:2022年底,广东、新疆和西藏的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足10%。而包括广西、江西、福建、贵州、云南、海南等16个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之相对应的是,辽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超过20%,上海、重庆和四川也超过18%。

大城市老龄化进入“深水区”

在老年人总数持续增加的另一面,是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在持续减少,这也呈现出区域不平衡的特征。

统计年鉴显示,202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占比68.16%,这一比重已经连续12年降低。201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在总人口占比达到74.53%,但在随后持续下跌,2020年已经不足70%,2021年为68.33%。这一数据的持续降低,也促使老年抚养比在持续提升。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平均年龄在不断上升。

统计年鉴显示,2022年,根据抽样调查数据,我国16~64岁劳动年龄人口中,15~19岁、20~24岁、25~29岁、30~34岁、35~39岁、40~44岁、45~49岁、50~54岁、55~59岁和60~64岁人口,在劳动年龄总人口中占比分别为8.08%、7.48%、8.64%、11.86%、11.16%、10.00%、10.56%、12.97%、11.94%、7.31%。

这意味着,最多的劳动年龄人口数量集中在30岁~59岁这一区间,每个年龄段均超过10%。而30岁以上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在全部劳动年龄人口中占比已经达到75.8%。与此同时,16岁到2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占比偏低。

和10年前相比,这一劳动年龄人口结构的上升十分明显。

统计年鉴(2013年)显示,2022年,20~24岁、25~29岁占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分别为11.38%和10.06%。而50~54岁、55~59岁占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分别为6.93%、7.99%。换句话说,与2023年相比,2013年的年轻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偏多,50岁以上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偏少。此外,当年30岁以上的劳动年龄人口在全部劳动年龄人口中占比为63.58%,当年的劳动力平均年龄明显更低。

《中国人力资本报告2023》显示,从1985到2021,中国劳动力平均年龄从32.25岁增加到39.42岁。2021年,中国劳动力最年长的三个省份分别为黑龙江(41.17岁),辽宁(40.76岁)和吉林(40.57岁),均超过40岁。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尽管从总体上看,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减少、劳动力平均年龄持续增长,但是仍然可以用受教育程度的提升,一定程度上弥补人口红利的缩减。

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22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4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9.6%,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全国普通、职业本专科共招生1014.54万人,比上年增长6.11%。全国共招收研究生124.25万人,比上年增长5.61%。

不过,提高劳动力人口的质量,并不能仅仅从提升学历入手,职业技能的提升也能改善劳动力质量,从而提升整个中国的人口红利。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对于职业技能培训的提质也在持续进行。2022年,教育部宣布要用3到5年建成1000所国家级优质中职学校。2023年以来,这项政策在各地不断落地。

需要注意的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劳动力平均年龄呈现明显不平衡。

《中国人力资本报告2023》指出,根据教育的收入价值计算的教育人力资本显示,2020年,城镇一个拥有平均教育程度的劳动力相当于1.38个小学程度的劳动力,而在农村相当于1.22个。此外,按照基础技能劳动力(小学及以下)的等价量计算的人力资本,东部省份最高,西部省份较低。2019年,东部地区的平均劳动力相当于1.33个基础劳动力,而西部地区相当于1.30个。

由于城镇和东部地区拥有更高的教育兑现机会,从目前来看,人口尤其是受教育人口向城镇与东部流动的趋势仍然十分明显。

不过,即使在中西部,大城市也成为吸纳劳动力最关键的一环。由于有较好的工作机会,扣除人口自然增长率,2022年,长沙、成都、西安等中西部大城市仍然出现人口流入。在东部,杭州、苏州等地也在2022年出现人口流入。

然而,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是,大城市也渐渐“老了”。

从各地公布的数据来看,常住人口中,北京、天津、青岛、重庆等地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20%,西安、南昌、合肥、宁波等地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15%。还有部分城市相对年轻,比如厦门2022年底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55.7万人,占总人口比重10.5%,但对比2021年也上升0.7个百分点。

相对常住人口的老龄化数据,大城市的户籍人口老龄化数据更为惊人。

21世纪经济研究院根据大城市公开发布的信息,2022年,有22个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公布了户籍人口老龄化率,其中13个城市的户籍人口老龄化比例超过20%。

其中,上海以36.8%的户籍人口老龄化比例位列22个城市之首,北京以29.02%的比例排名第二。此外,大连、宁波、哈尔滨和天津的户籍人口老龄化比例也超过25%。大城市的老龄化进入“深水区”。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大城市的老龄化问题不容忽视。目前,很多大城市依靠外来人口支撑劳动力市场,但是由于生活成本、户籍等问题,很多外来人口一旦年龄偏大就会离开。如果希望进一步改善当地的人口结构,充实劳动力,大城市应该根据自身的教育、医疗、交通等基础设施水平,适当调整户籍门槛,进一步促进外来人口流入。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城市内部,老龄化分布也呈现明显的不平衡。一般来说,由于生活成本和基础设施配套等问题,中心城区的老龄化程度更高,且高龄老人的占比更高。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这需要养老服务的进一步调结构。随着老年人口尤其高龄老年人口占比的提升,叠加空巢化及家庭照料能力减弱,居家和社区养老的需求提升,对护理康复服务的需求进一步增长。老年人的助餐、助医、助洁,乃至进一步的应急服务、法律咨询等,多种面向老年人的服务应提质升级,且服务标准、收费标准要进一步完善。

从机构养老上看,质量较好的普惠型养老床位较为紧张,偏高端的养老服务能够享受的人群有限,养老护理人员数量、质量相对不足,应该加大医疗机构对养老机构的支持力度、加强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

艾媒咨询|2022-2023年全球养老产业发展及中国市场趋势研究报告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全球共同面对的不可逆现象,国家积极部署“十四五”期间的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发展任务,其中上海、北京、重庆等城市的养老产业发展迅速。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养老产业的市场规模达8.8万亿元,预计2022年市场规模或将达到10.3万亿元。

艾媒咨询|2022-2023年全球养老产业发展及中国市场趋势研究报告 精品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