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在博物馆标本区撒野?文明参观才是正确打开方式!
艾媒网(iimedia.cn)获悉,近日,在上海自然博物馆“非洲大草原”多媒体展区,有多名小孩翻越围栏进入动物标本展示区嬉戏玩耍。虽然展台贴满“请勿触摸攀爬”提示语,但并未发挥作用。有家长鼓励孩子将较小的狮子标本抱在手上拍照,甚至还有一个小男孩直接骑上了一头成年狮子标本。事发后,馆方回应称将加强安全巡逻工作,同时呼吁游客遵守规则,共同保护公共文化资源。
图片来源:第一现场官方微博
近年来,随着文化旅游的兴起和家长教育观念的升级,博物馆已成为暑期“亲子游”的重要打卡点。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中国博物馆数量持续增加,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2019-2021年博物馆数量同比增长率持续上涨,截至2022年,中国登记备案的博物馆共有6565家,同比增长6.2%。博物馆作为“第二课堂”,通过实物展陈、互动体验等形式,为孩子提供了直观学习自然历史、人文艺术的场景。上海自然博物馆的“非洲大草原”展区正是将沉浸式多媒体技术与逼真动物标本相结合,吸引了大量观众。
当前,中国博物馆形成了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民办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体系。2021年,中国非国有博物馆占比32.2%,较2019年占比有所升高。从地域来看,华东地区博物馆总数位居第一,为2154家,占比35.4%,这与华东地区悠久的曲阜文化等历史文化因素有较大的关系。不同地域历史文化的不同,也使得博物馆旅游开发各具特色。
在暑假期间,各地博物馆均人气火爆。然而,孩子们的各种不文明行为时有出现。在此次上海自然博物馆事件中,孩子触摸标本、翻越围栏进入标本展示区嬉戏,可能损坏珍贵的动物标本,造成文化资源损失;骑在标本上等行为,也破坏了博物馆的参观秩序,影响其他游客的体验。而部分家长在此过程中不仅未及时制止,甚至鼓励孩子违规操作,这反映出家长监管的严重缺位。家长本应是孩子行为的引导者和监督者,在关键时刻却未履行其应有的教育责任,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更可能对其价值观的形成产生误导,影响孩子未来的成长与发展。
博物馆作为文化宝库,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文明火种,每一位游客都应自觉保护文化资源,做到文明参观。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切实履行监管职责,提前教育孩子遵守参观规则,及时制止孩子在参观过程中的不文明行为,以自身行动为孩子树立榜样。博物馆除加强安全巡逻外,还可优化提示标识、设置互动环节,如开展文明参观知识问答活动等,增强游客的规则意识。唯有观众和博物馆共同努力,才能让博物馆成为知识的殿堂、文明的窗口,让珍贵的文化资源得以长久留存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