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碳达峰“火”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021年全国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也成为代表委员们讨论的“热词”。

  事实上,“碳达峰、碳中和”的提法,源于此前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中国对国际社会的承诺。去年9月22 日,会议上指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自2020年9月开始,我国已经7次表态在2030年将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根据规划可知,预计碳中和是我国未来5-10年的重大主题。同时今年两会报告再强调碳中和,政策推动是大势所趋。

  什么是碳达峰、碳中和?

  碳中和,指通过计算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树等方式把这些排放量吸收掉,以达到环保的目的。最初由环保人士倡导,并逐渐获得越来越多民众的支持,并且成为受到各国政府所重视的实际绿化行动。

  碳达峰,就是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简单说,“碳达峰”就是我们国家承诺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再慢慢减下去;而到2060年,针对排放的二氧化碳,要采取植树、节能减排等各种方式全部抵消掉,这就是“碳中和”。

  是挑战,也是机遇!

  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对各行各业来说都是挑战,但同时也是机遇。

  很多专家学者都指出,这是一项可能影响未来40年经济发展的战略性目标,我国的经济结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等都面临着深度的低碳转型,必然倒逼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

  在我国能源产业格局中,产生碳排放的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占能源消耗总量的84%,而不产生碳排放的水电、风电、核能和光伏等仅占16%。要实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就要大幅发展可再生能源,降低化石能源的比重,因此,能源格局的重构必然是大势所趋。

  碳达峰、碳中和还将重构整个制造业,中国的所有产业将从资源属性切换到制造业属性。举个例子,就拿手机来说,如果要实现碳中和,负责组装的企业要实现碳中和,为其提供零部件和原材料的环节要实现碳中和,为其提供芯片的企业也要实现碳中和,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实现碳中和。这就会对产业链形成一个新的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低碳交通、绿色出行,实现碳达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统一,也成为企业界关注的新方向。

  今年两会的提案中,百度董事长李彦宏提到,交通是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之一,也是碳排放的重要领域之一。大力发展低碳交通,利用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加快自动驾驶商用和智能交通普及,能有效缓解交通拥堵,让老百姓出行更绿色便捷。

  除此之外,网易公司首席执行官丁磊提交了“推动新能源汽车电池国家标准建立”相关提案,建议出台动力电池的国家强制标准,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360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周鸿祎的提案涉及加强智能汽车网络安全的建议;TCL创始人李东生建言碳中和,将低碳减排加入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范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