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册
中国 +86
  • +123
  • +125
  • +666
  • +666
  • +555555
  • +666
  • +666
  • +666
请输入真实手机号
图片验证码 请输入图片验证码
请输入短信验证码
请输入密码

已有账号,

忘记密码
中国 +86
  • +123
  • +125
  • +666
  • +666
  • +555555
  • +666
  • +666
  • +666
请输入真实手机号
图片验证码 请输入图片验证码
请输入短信验证码
请输入新密码

已有账号,

[{name=中国MCN行业发展状况与直播电商用户行为调研数据, url=/data-classification/theme/44276441.html}, {name=中国短视频市场环境分析与用户行为调查数据, url=/data-classification/theme/44275815.html}, {name=中国咖啡市场发展状况与消费行为调查数据, url=/data-classification/theme/13210264.html}, {name=中国宠物经济行业大数据研究与消费行为调查数据, url=/data-classification/theme/44275819.html}, {name=中国生鲜电商行业发展状况及消费行为调查数据, url=/data-classification/theme/13121635.html}, {name=中国新式茶饮大数据研究及消费行为调查数据, url=/data-classification/theme/30412306.html}, {name=中国大学生消费行为洞察调研数据, url=/data-classification/theme/44279311.html}, {name=中国快递物流行业大数据研究与消费行为调查数据, url=/data-classification/theme/44278381.html}, {name=全球及中国化妆品行业市场环境分析与消费行为调查数据, url=/data-classification/theme/44276686.html}, {name=中国烘焙食品行业发展状况及消费行为研究数据, url=/data-classification/theme/44280604.html}]

网络泄露扒光你的所有隐私 个人信息安全立法还要多久?

2016-12-12 多林寺 艾媒网 阅读 22297

   艾媒网讯 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如今,我们通过手机可以完成购物、交友、办公……但与之相伴必然存在着一定风险,如账户密码被修改、资金被转走等等,个人隐私泄露途径五花八门。

  很显然,个人信息安全已经成为当下中国社会最为关注的公共议题之一,尤其是自今年震惊全国的“徐玉玉案”发生后。不过在前两天爆出“京东12G用户数据外泄”事件后,今日又爆出一起严重的个人信息泄露事件。

  信息安全亟待解决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南都记者以了解亲戚结婚对象为由,联系上了一家名叫“××商贸”的服务商。工作人员介绍,只需提供身份证号码,即可查询包括开房记录、列车记录、航班记录、网吧记录、出境记录、入境记录、犯罪记录、住房记录、租房记录、银行记录、驾驶证记录等11个项目在内的材料,统称“身份证大轨迹”。而这一“全套服务”,收费仅850元。

  而这些只是浮在海面上的冰山之一角。去年7月,2015年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论坛发布了《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5)》。《报告》显示,近一年来,网民因个人信息泄露、垃圾信息、诈骗信息等现象导致总体损失约805亿元,人均124元。其中,78.2%的网民个人身份信息被泄露过,包括网民的姓名、学历、家庭住址、身份证号及工作单位等;63.4%的网民个人网上活动信息被泄露过,包括通话记录、网购记录、网站浏览痕迹、IP地址、软件使用痕迹及地理位置等。

  在巨大利益驱使下,一些不法分子大肆贩卖个人信息,从传统的工商、银行、电信、医疗等部门向教育、快递、电商等各行各业迅速蔓延,已经形成了庞大的“灰色”产业链。只要有人付钱,就可以轻易被查到。还有,四大银行存款记录,手机实时定位,手机通话记录,他们也都能查到,而且声称7天×24小时不间断服务。更可怕的是,竟然有第三方软件为这样的服务提供担保,整个交易已跃升到了“平台化”的地步。

  在现实生活中,因个人信息泄露酿成的悲剧非常多。除了刚刚爆出的京东12G用户数据外泄事件,圆通快递近百万条快递单个人信息也曾在网络上公开出售;网购者的物流信息、商品信息更是不法分子交易的“热门商品”。愈演愈烈的个人信息非法买卖行为令广大群众在经济、精神和名誉等方面遭受巨大损失。

  此前,因遭遇电信诈骗致山东大学生死亡的事件让人悲愤不已,这一事件不能不让我们再次追问:是信息防护根本没有做到位?还是黑客太强大?抑或是监管不到位?

  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分析,个人信息倒卖滥用既包括掌握个人信息的部门因各种原因泄露的个人信息,也包括诈骗团伙通过内外勾结所非法套取和购取的个人信息。在我国现阶段,掌握个人信息的部门众多,如行政司法机构、金融机构、移动运营商等。个人信息被倒卖滥用的根本原因是国家个人信息保护立法滞后,公众个人信息保护法治观念淡薄,个人信息使用的依法监管缺位。

  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立法滞后

  我国目前针对个人信息保护尚未形成统一的综合法律规范,而是具体地规定在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各类规范性文件等多层次、多领域的规范当中,形成了一个内容分散、体系庞杂的个人信息保护模式。

  尽管当前针对个人信息的非法获取与利用的司法判决为数不少,但与个人信息泄露的普遍状况相比,并不成比例。特别是个人信息泄露与电信诈骗等犯罪活动结合之后,造成了重大的损失和巨大的社会影响,亟需加大惩处力度,增加犯罪成本,以切实起到威慑作用。

  个人信息使用的依法监管缺位

  互联网时代,无论公共机构还是市场主体,都在积累着大量的个人信息,信息大数据的使用更是激发了新的经营模式和企业形态。尽管维护信息安全已是共识,但或者出于成本考虑、或者因为安全意识不高、责任感缺乏,很多机构要么在信息保护上并没有做到最大化,从而让大数据的使用和抓取为所欲为。

  提升责任感,增强安全意识,靠运营机构的自觉和努力还远远不够,更要靠法规的推动和倒逼。

  用户缺乏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而很多的用户也并没有行程良好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5)

  针对“你觉得个人信息泄露问题严重吗”问题,有28%的参与调研者认为“没有感觉”,43%的参与调研者认为“严重”,认为“非常严重”的参与调研者占比达29%。

  但是通过调研发现,55%的参与调研者从不将证件复印件标明用途;47%的参与调研者经常将写有个人信息的快递单直接扔掉而不加处理。在通过手机使用Wi-Fi时,34%的参与调研者只希望确保手机在线,而不会对免费Wi-Fi鉴别使用;在收到陌生号码发来的短信时,26%的参与调研者会点击短信中的可能产生侵害行为的网络链接

  法律制度上固然应当建立起一道坚实的保护壁垒,但是,鉴于个人信息泄露的复杂性和隐匿性,以及目前我国立法滞后、监管缺失,把希望主要寄托在通过法律进行事后打击和治理,恐怕并非治标之良策。

  个人信息侵害行为发现和查处难度明显大于传统犯罪,导致事后惩处无法产生足够的威慑力。因此,应当把关注的焦点从事后的惩处转移到事前的防范上来,从非法数据产业链的源头堵住数据泄露的可能性,在我们做到有效的防护之前,要先了解我们的个人信息究竟是通过什么渠道泄露出去的呢?据公安部刑侦局推出一篇文章《看看你的个人信息是如何被泄露的!》显示,个人信息泄露的渠道主要有七种方式:

  1、公共WiFi

  若在智能手机的网络设置中选择了WiFi自动连接功能,就会自动连接公共场所WiFi。但WiFi安全防护功能比较薄弱,黑客只需凭借一些简单设备,就可盗取WiFi上任何用户名和密码。

  2、旧手机

  换新手机时,很多人会将旧手机转卖。尽管你将旧手机恢复到“出厂默认设置”,甚至将其格式化,但通过技术手段,专业人员还是可以把旧手机里的短信、通讯录、软件甚至浏览记录等全部恢复,就连支付账号、信用卡信息也可能被还原。

  3、社交媒体

  通过微博、QQ空间、贴吧等和熟人互动时,有时会不自觉说出或标注对方姓名、职务、工作单位等真实信息。

  4、网络调查

  上网时经常会碰到各种填写调查问卷、玩测试小游戏、购物抽奖,或申请免费邮寄资料、申请会员卡等活动,一般要求填写详细联系方式和家庭住址等个人信息。

  5、简历

  目前,很多人通过网上投简历找工作,简历中的个人信息一应俱全,有些公司在面试的时候还会要求你填写一份所谓的“个人信息表”,上面有你的家庭关系说明、父母名字、个人电话、住址、毕业学校甚至身份证号等信息。

  6、各类单据

  快递单、车票、登机牌、购物小票、办理手机卡的业务单、水电费账单……这些单据都可能导致个人信息泄露。

  7、身份证复印件

  银行、电信运营商营业厅、各类考试报名等,很多地方都需要留存你的身份证复印件,甚至一些打字店、复印店利用便利,将暂存在复印店的客户信息资料存档留底。

  如何维权?

  事实上,在遭遇个人信息泄露后,通常情况下消费者问责无门。对此,国家网信办提示,个人信息遭泄露后,公民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维权:

  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遭遇信息泄露的个人有权立即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删除有关信息或者采取其他必要措施予以制止。

  个人还可向公安部门、互联网管理部门、工商部门、消协、行业管理部门和相关机构进行投诉举报。“国家网信办所属的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将专职接受和处置社会公众对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的举报。”杨春燕说。据了解,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的举报热线为“12377”,网址为www.12377.cn。

  另外,消费者还可依据《侵权责任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通过法律手段进一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要求侵权人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偿损失等。

  • 公众号

    公众号:艾媒咨询

    扫码关注,后台回复“粉丝福利”,

    免费领取专属礼包

Copyright© 2007-2022 艾媒网 www.iimedia.cn All Right Reserved |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粤B2-20110424 粤ICP备11014183号 | 粤公网安备 44011302001580号 | 网站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