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回归了?传阿里巴巴准备在香港二次上市,拟融资200亿美元

艾媒报告 | 2018中国新经济企业境外上市现象热点监测报告

截止日前,2018年累计18家中国科技&互联网公司在美港股市场上市,中国互联网公司迎来一波新的上市热潮。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6、7月迎来境外上市高峰,期间近七成赴境外上市新经济企业扎堆上市;且近四成赴境外上市新经济企业上市首日收盘破发,预计新经济企业赴境外上市的脚步仍“停不下来”。

艾媒报告 | 2018中国新经济企业境外上市现象热点监测报告 精品决策

  据彭博社报道,有知情人士透露,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正在考虑通过在香港的第二次上市筹集200亿美元。

  据知情人士透露,阿里巴巴计划最早在2019年下半年在香港上市申请。其中一位知情人士表示,第二个上市旨在使其融资渠道多样化并增加流动性。当然这些计划是初步的,可能会有所改变。

  对此,阿里巴巴回应称,对市场传言,不予置评。本周一美股休市,截至上周五收盘,阿里巴巴美股收报155美元,约为4年多以前上市发行价的2.3倍,市值超过4010亿美元,今年以来股价累涨13%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3月,传出阿里将在国内二次上市的消息后,阿里曾回应:在赴美上市那天就说过,只要条件允许,我们就回来,这个想法没有变过。今年4月港交所总裁称:阿里百分之百会回来,只是时间长短问题。

  最早在2007年11月,阿里巴巴(1688.HK)旗下B2B公司曾登录港交所,共募资116亿港元,成为当时中国互联网公司融资规模之最。挂牌上市后,公司股价曾飙涨至发行价的3倍,成为当年的“港股新股王”,近千名阿里员工因此成为百万富翁。

  但紧接而来的金融危机,使得阿里B2B公司股价一路暴跌;再加上C2C市场扩大、B2C领域再度勃发等多重因素影响,阿里的B2B业务开始成为鸡肋。阿里B2B公司最终在2012年选择私有化,退出香港联交所。当时外界猜测,阿里可能是为了推动集团整体上市的必要一步。

  不久后的2013年,阿里巴巴就开始推进在港交所上市事宜,但最终因其同股不同权的股权结构与港交所机制不符,转赴美国上市。

  美国东部时间2014年9月18日,阿里巴巴登陆纽交所,发行价68美元/股,不计超额认购行权,IPO募资约218亿美元,若计入可高达250亿美元,创美股史上最高IPO融资记录。

  痛失阿里巴巴,也让港交所开始酝酿变革。2018年4月24日港交所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新兴及创新产业公司上市制度咨询总结,修订上市规则,主要涉及三方面内容,一是允许同股不同权的公司赴港上市;二是尚无收益和盈利的生物科技类公司赴港上市;三是公布创新产业公司将香港作为第二上市地的标准。

  此外,小米、美团、映客、海底捞、宝宝树等企业先后赴港,给港交所带来了全球IPO募资额第一的成绩。数据显示,2018年港交所的新股集资额为全球首位,全年新上市公司数目创新高,达218家,共集资2880亿港元,较2017年增加124%。当中有7家公司是根据新的上市规则上市的不同投票权架构的公司或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首次公开招股集资额达940亿港元。

  港交所作出的调整,也让阿里在港二次上市成为可能。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去年曾表态,公司将”认真考虑”在港交所上市一事。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内地资本市场也开始欢迎在海外上市的科技公司回归A股。海外巨头想“回家”必须绕过复杂的法律和监管程序,发行中国存托凭证(CDR)可能是一种“捷径”。

  2018年3月,证监会副主席阎庆民称,中国存托凭证(CDR)将很快推出。2018年6月,证监会公布CDR细则。但随后首家申报CDR的企业小米CDR发行却搁浅。

  随着政策风向转变,一些大科技公司已经流露“回归”意向。去年在两会期间,网易丁磊称,当然会考虑回A股上市。百度李彦宏则称,“任何时候政策允许百度回来的话,我们肯定是希望能够尽早的回来在国内的股市来上。”腾讯马化腾的回应是,“条件成熟会考虑”。

艾媒报告 | 2018中国新经济企业境外上市现象热点监测报告

截止日前,2018年累计18家中国科技&互联网公司在美港股市场上市,中国互联网公司迎来一波新的上市热潮。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6、7月迎来境外上市高峰,期间近七成赴境外上市新经济企业扎堆上市;且近四成赴境外上市新经济企业上市首日收盘破发,预计新经济企业赴境外上市的脚步仍“停不下来”。

艾媒报告 | 2018中国新经济企业境外上市现象热点监测报告 精品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