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慧交通专题报告:公交地铁成市民出行首选,北京智慧交通建设最发达

   近日,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发布了《2018中国智慧交通行业专题报告》。报告显示,近五成网民认为人流拥挤和信息提醒不准确是轨道交通的主要问题。而智慧交通的出现,将依靠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及人工智能等多种信息技术,实现对城市轨道交通,公交系统和高速公路的智能化管理。此外,合作式智能交通和自动驾驶或成智慧交通的重点。

  报告表明,我们目前正从智能交通迈向智慧交通时代。智能交通指的是将计算机、控制、通信、传感、网络等先进技术有效地运用于整个交通运输体系以及交通管理当中。而与智能交通不同的是,智慧交通则依靠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及人工智能等多种信息技术、以国家智能交通系统体系框架为指导,以建成“高效、安全、环保、舒适、文明”的智慧交通与运输体系为目标,在优化城市交通管理系统、提高城市交通运行效率以及保障交通运输安全等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智慧交通系统已从探索阶段进入实际开发和应用阶段

  艾媒咨询报告显示,目前,中国的智慧交通系统已从探索阶段进入实际开发和应用阶段。但中国的智慧交通行业发展目前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如顶层设计不完善;关键技术尚未解决,未能满足市民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部门间信息共享程度低,导致交通数据碎片、信息利用率低;对智慧交通仍处于较低层次的认识,“大交通”意识尚未形成,观念普及不强等。

  对于为何中国智慧交通行业面临诸多问题,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交通系统本身具有复杂性,国家对于其认知存在片面性以及对智慧交通的技术把握仍不够清晰。

  报告还分析了智慧交通的三大主要应用场景,分别为城市轨道交通、城市道路交通、城市高速公路。其中,城市轨道交通,即采用轨道结构进行承重和导向的车辆运输系统,设置全封闭或部分封闭的专用轨道线路,以列车或单车形式运送相当规模流量的公共交通方式,通过综合监控系统实现高智能运营管理,通过乘客资讯系统可以及时传输信息,通过自动售检票系统提高乘客出行效率,如地铁、有轨电车等。

  此外,报告表明,智慧交通的建设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榜单显示,北京的中国城市中智慧交通建设发展指数最高的,指数高达95.17;成都、广州分别位列第二、第三名,指数分别为85.20和81.69。

  交通工具的演进极大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

  过去,从南方到北方,无论是徒步还是骑马吗,免不了要几个月,历经寒暑,随着单车、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的不断改进,我们已经告别了那个时代。

  报告显示,目前,公交、地铁已经成为市民短途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而高铁动车则是长途出行中最受网民青睐的交通方式。数据显示,在短途出行交通方式使用频率调查中,综合使用频率最多的是公交出行,其次是地铁。在长途出行交通方式使用频率调查中,高铁动车是网民最常选择的交通方式,其次是火车和飞机。

  而选择交通工具时,安全与便捷是市民重点关注的两大首要原则。iiMedia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64.9%的网民在选择交通工具时主要考虑安全程度问题,另外,考虑搭乘方便的网民占比63.3%;随后是搭乘的舒适度与价格高低。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显示,在众多交通服务中,到站提醒是让市民觉得最满意的服务,满意度达3.76(满分为5分),其次是实时导航(3.72)和位置信息服务(3.64)。

  艾媒咨询分析师表示,在乘车期间,部分乘客会因玩手机、睡觉等情况而错过下站时间,“到站提醒”服务恰好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未来,智慧交通信息服务通过完善细节化的服务举措,将更能彰显“服务亮点”。

  智慧交通将覆盖海陆空,合作式智能交通或成重点

  目前,中国的智能交通已经进入了实际开发和应用阶段,但也面临这诸多问题和挑战。未来,其将如何发展值得期待。

  对此,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智慧交通利用物联网、车联网等新技术,提高道路效用率和通畅化,通过采集大数据流形成人、车、城市的统一。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日趋成熟,智慧交通的主要载体或将不再是城市道路,还会延伸至航海和航空。智慧交通将形成“道路-轨道-无人驾驶-航空”全覆盖的海陆空全面发展格局。

  此外,艾媒咨询分析师表示,合作式智能交通将成为智能交通发展的重点。原因在于合作式智能交通能将无线通信、传感器和智能计算等前沿技术综合应用于车辆和道路基础设施,通过车与车、车与路信息交互和共享,首先实现车辆运行的安全保障,其次实现绿色驾驶和交通信息服务,是集安全辅助驾驶、路径优化、低碳高效等多目标统一的新服务。这将成为智慧交通行业的发展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