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团重重!比亚迪陷亿级广告费罗生门,“假冒事件”真相究竟是什么?

  7月16日,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在港股发布公告回应“李娟事件”。公告中称,有部分媒体发布不实报道,扭曲了比亚迪《关于李娟等人冒用比亚迪名义开展相关业务的声明》。

  比亚迪方面表示,李娟及网传的“陈振宇”非比亚迪在职或离职员工,也不是比亚迪董事、监事或高级管理人员,比亚迪从未授权上述人员以比亚迪名义从事经营活动、代表比亚迪签署合同。李娟以比亚迪及上海比亚迪电动车有限公司名义对外签署的合同所用印章系伪造。李娟冒用比亚迪员工身份、使用伪造印章对外签署合同,已涉嫌犯罪,比亚迪已就上述事项向警方报案,警方已介入调查,目前李娟已被警方采取强制措施。

  “冒牌”公司存在3年涉案11亿元

  7月4日,比亚迪在官网上发布了一则不足150字的简短声明,称公司发现有不法单位或个人伪造比亚迪公司印章、冒用比亚迪公司名义开展广告宣传类合作业务,在公司报案后,犯罪嫌疑人李娟已被公安机关采取强制措施。

  7月12日,比亚迪官方微博发布一则《关于李娟等人冒用比亚迪名义开展相关业务的声明》,表示李娟冒用上海比亚迪电动车有限公司市场部总经理身份,使用与比亚迪邮箱域名@byd.com高度近似的邮箱域名@sh-byd.com,伪造比亚迪多枚印章,以比亚迪名义,与多家单位及机构展开广告宣传类合作。这份声明再次明确,李娟等人的这一行为比亚迪均不知情,也与比亚迪无关。

  对此,比亚迪相关负责人表示,上海比亚迪电动车有限公司确实存在,但李娟并非该公司员工。“我们已向公安机关报案,具体情况要等公安机关的调查结果出来才能知道。”

  一句“概不知情、与己无关”彻底让相关广告商慌了神。7月12日当天,卷入此案中的供应商之一的上海竞智广告有限公司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人BY脸,天下无D!》的文章,重点对比亚迪称声的“毫不知情,与己无关”作出回应。这引起广泛关注,比亚迪再度站在了风口上。

  竞智广告的文章发出之后,立即引起了广告行业的讨论。比亚迪方面统一对外回应称,公司已经报警,在调查结果出来之前,所有信息以官方公告为准。而竞智广告目前没有再做进一步说明。比亚迪的官方微博已经删除了与阿森纳相关的全部信息,而阿森纳则在新浪微博上发布声明称,“我们正在调查事件现况,针对此次事件,俱乐部将不再发表更多评论。”事实上,竞智广告并不是卷入比亚迪广告事件的唯一代理公司。

  供应商不满比亚迪的“毫不知情”

  值得一提的是,从事件爆发以来,涉事各方说法不一,简直陷入了一场“罗生门”。比亚迪方面统一口径称以声明为准,而广告商则拿出交易相关信息来佐证所言非虚。

  竞智广告的《人BY脸,天下无D》文章称,比亚迪声明中认定的合同诈骗行为长达三年,涉及至少25家广告供应商,累计金额高达11亿元。竞智广告列举多份证据称,比亚迪对于李娟所开展的市场推广活动不可能不知情。

  这篇文章还出示了一些截图与照片,证明了比亚迪总部品牌公关处总经理李巍、多家正式授权经销商负责人曾为李娟组织活动站台、出车之事实。这狠狠打脸了比亚迪声明中指出的“2018年4月,李娟使用上海雨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名义,以资源赠送及优惠价格的方式,推进比亚迪与阿森纳足球俱乐部之间的广告宣传。”

  此外,针对比亚迪称,“李娟等人在上海浦东世纪大道国金二期租赁办公场所,对外声称是比亚迪派出机构,同时李娟冒用上海比亚迪电动车有限公司市场部总经理的身份,使用与比亚迪邮箱域名@byd.com高度近似的邮箱域名@sh-byd.com”,伪造印章等开展广告类合作。相关供应商也提供了证据来佐证。

  据供应商提供的邮件截图显示,李娟在2017年通过上海雨鸿得到过疑似比亚迪媒介资源采购权限的口令;该邮件的地址结尾是比亚迪官方声明中一再强调的比亚迪“正版”邮箱。

  总而言之,供应商普遍无法接受比亚迪声称对这一事件毫不知情的说法。

  比亚迪合同诈骗案供应商亲述

  简单说,上海比亚迪公司在开展正常业务3年后被比亚迪总部声明是假冒,其与供应商产生的大量业务比亚迪不承认,据称涉及11亿元欠款和30多个广告公司,还有阿森纳俱乐部。但是,假冒公司和假冒员工竟然一路骗到阿森纳俱乐部的三年战略合作?这简直让人匪夷所思。

  据《汽车商业评论》援引涉事供应商之一的上海速肯广告公司负责人吴先生说法报道称,速肯到过比亚迪深圳总部采购部,与比亚迪采购部相关负责人签署过合作确认文件。

  而对于李娟进看守所的原因,吴先生表示,并非比亚迪声明所说的合同诈骗,而是李娟去803经侦大会、110派出所两次报案未遂,以自己1200万元房子来源不明自首。

  据吴先生说,李娟一开始去上海市公安局803经侦大队报案,市局因其行为不符合“合同诈骗”的构成要件而不予受理;而李娟“自述”中提到的陈振宇现已失联,她想向警方报案,因为李娟认为自己也是陈振宇合同诈骗的受害人。此外,李娟选择向警方自首还有一个原因是所有供应商都去堵她家的门,她受不了了。

  至于李娟和比亚迪的关系,吴先生个人猜测,比亚迪上海分公司这个部门本身是一个不黑不白的部门,属于灰色地带。因为它是一个用钱的部门,比亚迪就把这个部门放在了体系之外,然后给了它很多支持。

  李娟成解开事件疑团的关键

  业内有分析认为,李娟已成为解开事件疑团的关键。

  作为该事件的核心人物,自称“上海比亚迪电动车有限公司华东区域市场部总经理”的李娟突然身份反转成“非比亚迪员工”,从网传的一名广告公司小职员变身为如此骗局的“节点”的身份变化,加上该事件最终获利方尚不明确,这些都让垫付巨资的供应商们费解。

  令供应商更费解的是,李娟为何处心积虑地设局,不惜拖欠供应商的数亿元款项,并将这些广告和活动免费赠送给比亚迪。这无法从商业逻辑上梳理出李娟“涉嫌伪造比亚迪印章和合同诈骗”的意图。至于一路“骗”到与阿森纳俱乐部的战略合作,并让比亚迪成为最大的获利者,则更令人匪夷所思。

  业内人士表示,李娟一个人不可能撑得起11亿的盘子。总需要有可配合的商业逻辑。而按照逻辑推测,单凭李娟一人很难让30多家供应商在3年时间内提供金额如此巨大的合作,没有比亚迪内部人士的配合,利益链很难形成。更有业内人士则指出,李娟其实是站在前台的“白手套”,背后显然有操作此事的神秘内鬼。

  根据比亚迪的公告,李娟目前已被公安机关控制,在此事件中其身份究竟是什么,可能要等公安机关调查完毕后才能水落石出。

  业内人士表示,比亚迪披露出的这一合同诈骗案将广告业内垫资、不与甲方走合同流程等潜规则都暴露出来,而这一案件的进程,很可能对行业规则产生巨大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这已经是广告行业今年第二起影响较大、涉及甲乙方利益的公开纷争。6月,21家独立创意公司联合要求在品牌主招标过程中,支付比稿费用。随后,广告行业则再次讨论甲方在邀请代理公司比稿过程中,存在骗稿的行为等等。当然,甲方也发出声音指出比稿费用的可执行程度很低。这些纷争的背后是甲方乙方话语权的不对等,以及行为的不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