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长期低于0.6% 日本银行业突围净息差之困

【预售】2024-2025全球及中国高端保险产业运行大数据与标杆案例分析报告

本报告研究涉及企业/品牌/案例:国寿股份,平安人寿,安邦人寿,太保人寿,泰康人寿,太平人寿,新华人寿,华夏人寿,富德生命,人保寿险,天安人寿,工银安盛,恒大人寿,友邦人寿,信诚人寿,招商信诺,中意人寿,中美联泰,中宏人寿,交银康联,中英人寿,宝马,奥迪,沃尔沃,捷豹,路虎,凯迪拉克,雷克萨斯,英菲尼

【预售】2024-2025全球及中国高端保险产业运行大数据与标杆案例分析报告 精品决策

净息差何时“触底”,正成为国内金融市场日益关注的热门话题。

受LPR下降、存量房贷利率调整、存款定期化趋势等因素影响,近年国内银行业净息差呈现持续下降态势。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在3月份透露,国内贷款利率已降至历史低位,银行净息差降至过去二十年以来最低水平。

以国有六大银行为例,2023年仅邮储银行净息差超过2%,达2.01%,但较2022年下降19个基点。工行、建行、农行、中行、交行净息差分别为1.61%、1.70%、1.60%、1.59%、1.28%,分别较2022年下降31个、31个、30个、16个、20个基点,均低于此前相关部门发布的1.8%的合意净息差临界值。

股份制银行与中小银行的净息差也在缩水。多家上市股份行与中小银行年报显示,其2023年净息差也低于1.8%的合意净息差水准,部分银行已跌破1.5%整数关口,且越来越多股份行与中小银行认为未来净息差持续回落压力依然高企。

一位股份行信贷部门人士认为,未来国内银行业净息差之所以大概率继续回落,一是民众存款定期化行为导致存款端利率相对偏高,但为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LPR与存量房贷利率仍有下降空间;二是为了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不少银行贷款端利率降幅可能继续超过存款端利率。

由于当前银行业利润仍高度依赖贷款业务,“去年起,银行内部一直在讨论在净息差持续回落的趋势下,银行如何保持较好的盈利能力。”这位股份制银行信贷部门人士直言。

值得注意的是,过去10多年期间,面对日本央行负利率政策所带来的净息差极端低迷环境,日本银行业净资产收益率(ROE)仍然维持在5%的平均水平。

这背后,一是日本银行业逐步加码海外业务布局。截至2023年3月末,三菱日联金融集团、三井住友金融集团、瑞穗金融集团(简称“日本三大银行”)海外贷款占比分别达到35.1%、40.2%与38.50%,海外信贷业务净利息收入占比分别高达90.6%、85.0%和67.2%;二是大力拓展中间业务和交易业务,提升非息收入比重,尤其在1998年日本政府解除金控运作模式禁令后,日本银行机构通过收购证券机构与保险机构,大力发展财富管理业务与金融交易业务,令中间业务收入占比长期保持在30%以上,成为日本银行业利润增长的重要来源。

记者获悉,为应对净息差收窄困局,近年日本银行业机构还在信贷结构方面做了大刀阔斧的调整,一是增加中小企业信贷投放力度,从而获得更高的贷款利率议价能力与利息收入,二是增加政府项目贷款投放,以规避日本房地产市场长期低迷所带来的信贷坏账压力。

这些做法也被部分国内银行机构“借鉴”研究。“不过,面对净息差持续收窄压力,中国银行业是否复制日本银行业的业务出海征途,值得商榷。”上述股份制银行信贷部门人士直言。

净息差极端低迷困局

1990 年代经济泡沫破灭以来,日本银行业一直面临净息差持续回落的尴尬局面。

“截至2023年底的过去30年期间,日本银行业平均贷款收益率逐年下降。 2011年,日本银行业平均贷款收益率跌破 1.5%,2016年一度跌破1%,近年净息差仍在不断缩水。”一位熟悉日本银行业的金融机构人士告诉记者。这背后,是日本央行不断下调基准利率,甚至在过去10多年采取负利率政策,导致日本银行业净息差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

数据显示,受日本央行负利率政策影响,2021财年日本银行业平均贷款收益率跌至0.79%,相应净息差仅有0.54%。相比而言,当时中国银行业净息差达到1.94%,令日本同行相当羡慕——作为日本资产规模最大的两大银行,瑞穗金融集团过去5年的净息差仅有约0.5%,三菱日联金融集团净息差从0.93%降至0.71%。

受日本央行不断降息与净息差持续下跌影响,日本银行业一度经历信贷收缩期。1996-2010 年期间,日本银行业贷款逐年连续负增长,贷款规模由565万亿日元降至425万亿日元。

“这背后,除了净息差回落影响日本银行机构的放贷意愿,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并陷入长达30年的经济低迷期、叠加人口老龄化导致民众消费需求下降与企业业务发展空间受限,同样影响日本银行业的放贷能力。”上述熟悉日本银行业的金融机构人士直言。

在他看来,净息差持续下跌,某种程度还令日本银行业处置不良资产的难度加大。通常情况下,银行机构主要依靠信贷业务所带来的可观净息差收入与经营利润,对不良资产进行核销,从而令银行保持稳健经营状况。但净息差持续下跌令日本银行业的存贷款利差收入与利润持续缩水,处置泡沫经济破裂后的庞大不良资产日益显得“力不从心”。

这迫使日本政府一面推进日本银行业兼并重组以化解不良资产问题,一面则采取政府购买等方式,协助日本银行业剥离巨额不良资产。

1993-2006年期间,日本银行业耗时十余年,累计处置越约100万亿日元不良资产,令其不良贷款率下降至“正常水平”。

然而,“轻装上阵”的日本银行业,如何在过去10多年负利率环境与净息差极端低迷状况保持较高盈利能力,仍是一大挑战。

“受过去10多年负利率政策影响,日本银行业的净息差长期不足0.6%,加之经济低迷导致信贷需求不高,日本银行业只能持续调整信贷结构寻求突破。”这位金融机构人士指出。

具体而言,一是近年日本银行业一直在加码个人贷款业务拓展,希望通过利率较高的个人贷款业务换取相对“可观”的净息差,1994-2005年期间,日本银行业在压缩对公贷款规模的同时,令个人贷款业务保持年化约2.8%的增长,后者在贷款总额的比重从1994年的15.9%,逐步提升至2005年末的27.5%,此后一直保持在约27%水平。

二是日本银行业持续增加面向地方政府的贷款业务,这主要是基于贷款安全性的考量——相比房地产贷款与企业贷款所面临的较高坏账风险,地方政府贷款项目尽管贷款利率较低,但银行无需动用大量净息差收入核销坏账,反而能提升银行的综合盈利能力。

“在负利率环境下,近日日本银行业能将净息差维持在0.6%水准,的确不容易。”这位金融机构人士向记者直言。

与此同时,日本银行业注意到,信贷结构调整所带来的潜在风险正在“积累”,一是在日本老龄化社会环境下,银行对年轻人客群的争夺日益激烈,相比日本大型银行在网点布局与获客方面的竞争优势,不少日本中小银行只能采取“客群下沉”维持较高的个人信贷业务利率,但此举已导致零售业务信贷质量遭遇较大风险。

截至2023年9月末,日本地方中小银行净利润为5633亿日元,同比下降5%,原因是不良贷款规模达到5.6万亿日元,同比上升2%,其中包括客群下沉令部分个人信贷业务坏账风险开始爆发。

二是为了争夺优质的地方政府信贷项目,日本银行业时常遭遇利率价格战,进一步挤压净息差收入,导致不少机构一面信贷规模增长,一面利息收入“逆势”回落,“削弱”银行的盈利能力。

何以突围

越来越多日本银行业开启新的业务变革征途。

一位日资银行人士告诉记者,面对过去10多年的负利率环境,他最大的感受,是日本银行业的海外业务规模持续逐年上升。

截至2023年3月末,三菱日联金融集团、三井住友金融集团和瑞穗金融集团海外贷款占比分别达到35.1%、40.2%和38.50%。与此对应的是,2022财年这三家日本大型银行的海外净利息收入占比分别达到惊人的90.6%、85.0%与67.2%。某种程度而言,海外业务创造的较高存贷款利差收入,令日本大型银行一度成功摆脱了日本本土极低净息差的困扰。

这位日资银行人士表示,日本银行业的“信贷业务出海”,并非有意为之,更像是搭上日本企业集体出海东风的意外“收获”——由于过去30年期间日本本土经济低迷,越来越多日本企业纷纷将业务搬到海外以获取新的业务增长空间,期间日本银行业抓住企业“集体出海”所带来的庞大信贷融资需求,赚取相当丰厚的贷款利息收入。尤其在东南亚等地,由于当地存贷业务利差相当可观,按照当地贷款利率向日本企业发放贷款,可获得远高于日本本土的净息差回报。

尤其是日本大型银行,成为日本企业集体出海的最大受益者。近年,受日本企业集体出海影响,日本大型银行海外贷款占比由2010年的不到15%,提升至2023年的逾30%。其中,三菱日联银行在2022财年的境外贷款占比高达45.2%。

记者获悉,日本银行业拓展海外业务能取得可观的净息差回报,也与他们积极开展本地银行并购有着密切关系。比如三菱日联银行2013年收购泰国第五大银行——大城银行70%的股份,两年后推动后者与其曼谷分行合并;2017年又收购菲律宾第七大银行——安全银行20%的股份,两年后将持股比例增加至94.1%。

如今,这些并购正有效提升日本银行业净息差与业绩——去年美联储大幅加息以来,众多亚太国家纷纷跟进大幅加息,令当地存贷款利差进一步扩大,进一步提升了日本银行业海外业务净息差与盈利能力。

“主动加码海外债券配置力度,是日本银行业摆脱国内净息差极端低迷与信贷业务盈利能力疲弱的另一大妙招。”这位日资银行人士直言。在2011年日本央行启动负利率政策前,日本银行业主要投资日本国债等本土固收类资产,但负利率政策后,则主动大幅增加海外债券的配置比重。

如今,日本大型银行的外国证券配置占比由2001年的约10%,大幅提升至2023年末的27.47%。海外债券的较高利息回报,有效提升了日本银行业的盈利能力。

记者获悉,除了业务出海,日本银行业应对极低净息差环境的另一项应对策略,是大力发展交易业务与中间业务。

过去10年,日本银行业通过收购证券公司、保险机构等其他类型金融机构,主动拓展多元化业务以提升中间收入占比,逐年降低对信贷生息业务的依赖。比如日本大型银行通过发展银团贷款、资产证券化和并购等综合金融业务,将中间收入占比稳定在逾30%。

此外,日本众多银行日益重视拓展外汇、股票、衍生品等代客交易业务,以及养老、保险等财富管理业务。2017年以来,日本商业银行的保险业务一直保持快速发展,2022年其保险销售额达到5.5万亿日元,较2021年同比增长70%,带来相当可观的保险产品代销业务收入。

与此同时,众多日本中小银行则积极拓展同业资产管理业务,将手里的资金委托给大型银行管理以获取相应的业务回报。

数据显示,负利率政策后,日本银行业的同业资产管理与现金业务占比从2013年的约5%,大幅增长至2023年的25.7%,既显示日本经济低迷所造成的信贷市场资产荒困局,又突显了日本中小银行一直在拓展同业资产管理业务以获取新的业务收入。

就收入结构而言,近年日本银行业的非息收入占比持续提升。以日本三大银行为例,其非利息收入占整体净收入的比重,从2000年的约20%,大幅提升至近年的60%。

“这的确令日本银行业有效缓解了极低净息差所带来的盈利能力困局。”这位日资银行人士向记者指出。如今,随着日本央行开始收紧货币政策,日本银行业或迎来净息差回升时刻。

有机构测算,即便日本存贷款利率小幅上调,也将显著提高日本银行业的存贷款利差收入。在3月日本央行开启过去17年以来的首次加息后,假设日本银行业将短期浮动利率和长期固定利率分别上升0.2%和0.4%,日本三大银行集团的贷款年利率将上升35%,为他们营业利润带来至少12%的涨幅。

也有金融机构指出,日本银行业应对极低净息差的某些做法,同样暗藏风险。比如日本银行业近年大举加码海外业务,正令其业务稳健性更易遭受国际地缘政治风险升级的冲击。

“今年以来,全球地缘政治风险持续升级,加之欧美国家某些金融资产泡沫很可能因黑天鹅事件而出现破裂,一旦出现资产爆雷,就可能给持有庞大海外资产的日本银行业带来较大损失。”一位日资金融机构驻华代表向记者指出。其中,日本青空银行已给日本银行业海外业务扩张敲响“警钟”。

过去数年,日本青空银行一直秉承采取海外扩张战略,向众多美国商业地产项目提供贷款以增加自身的存贷利差收入,一度令美国写字楼贷款占其投资组合的6.6%(约合18.9亿美元)。但是,过去两年美国商业地产价值持续下滑,日本青空银行不得不将7.19亿美元的美国写字楼贷款业务列入“不良贷款资产”。

今年2月,青空银行股票市值一度大跌逾33%,市值蒸发约44%,原因是青空银行不得不计划拨出324亿日元(约合2.21亿美元)核销不良贷款,导致其去年亏损280亿日元(此前市场预计盈利240亿日元),创下过去15年以来的首次年度亏损。

他山之石“得与失”

面对日本银行业应对极低净息差的多种应对做法,不少国内银行业人士认为中国银行机构不应“悉数照搬”。

前述股份行信贷部门人士向记者表示,日本银行业在过去10多年负利率环境下仍能取得相对较好的净息差水准,主要得益于他们积极布局海外业务。但此举未必适合中国银行业。

一是当前中国企业出海保持循序渐进的节奏,不像日本企业因本国宏观经济低迷而急于出海,令当前中国银行业的海外业务发展空间或面临一定瓶颈;二是相比日本银行业具有相对丰富成熟的海外市场各类风险管控经验,中国众多银行对海外业务的风险管理能力仍有提升空间;三是尽管国内净利差面临继续收窄压力,但整体仍好于日本银行业,中国银行业仍能通过国内信贷业务获取相对可观的收入,业务出海的迫切性相对较低。

在他看来,在应对净息差收窄方面,日本银行业信贷业务的结构性调整做法,更值得中国银行业借鉴。一是面对日本泡沫经济破裂与长期房地产市场低迷,日本银行业果断削减房地产领域的信贷投放,将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个人信贷领域;二是日本银行业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形成的“低欲望社会”,一直在增加面向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通过扶持各地小商户小企业发展,既能有效维持信贷投放规模,又能提升信贷利率议价能力。

多位国内银行人士认为,日本银行业大力拓展中间业务与交易业务的经验做法,或是国内银行业缓解净息差持续收窄压力的另一个突破口。

“近年,日本银行业的中间业务与交易业务收入范畴相当广泛,既有保险基金产品代销收入,又有代客开展各类外汇、海外股票、债券、衍生品交易所带来的各类交易业务收入,这的确值得国内银行业借鉴学习。”一位城商行信贷部门人士向记者指出。

但上述城商行人士认为,日本银行业的中间收入与交易业务之所以迅猛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日本政府允许日本银行业收购证券机构与保险公司,通过混业经营模式创造广阔的中间业务与交易业务收入来源,与此同时日本金融监管部门也采取一系列监管措施督促日本银行业保持较高的混业经营风控管理能力。中国银行业要“复制”日本银行业的这项做法,一方面需国内相关的政策扶持、另一方面自身也需持续优化完善混业经营模式的风险管理能力。

记者多方了解到,更多国内银行机构人士认为,要化解净息差持续收窄压力,仍需根据中国实际国情“有的放矢”。

“银行业净息差水平之所以普遍承压,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为了进一步支持经济增长,需继续调低贷款利率以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二是民众存款定期化行为,令存款获取成本依然相对较高。”一位国有大型银行人士向记者分析说。在这种环境下,国内银行仍需继续通过优化资产负债结构、量价协同发展等多种措施主动应对净息差收窄挑战。

中国银行行长刘金表示,未来中国银行将一面继续优化资产结构,充分保障实体的融资需求,加大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一面持续推动负债成本下降,加大场景获客力度,通过代发薪、快捷支付、司库等业务机会,促进低成本结算类资金占比不断上升,进而通过积极主动的管理措施以改善净息差下行压力。

邮储银行行长刘建军则表示,在负债端,邮储银行仍将采取打造差异化增长极、优化资产负债结构等办法,巩固邮储银行的付息优势,进一步通过强化财富管理、AUM综合考核,让客户留存更多的活期存款,想方设法提高活期存款占比,同时也对中长期的存款进行一定的管控,精细化地“算好账”,从上到下形成一种管控付息成本的共同价值取向。

“尽管未来商业银行净息差收窄的趋势可能会延续,但邮储银行将一如既往按照既定策略打造差异化增长极,把更多的信贷资源配置在五大差异化增长极,保持贷款的适度增长。”他指出。

记者获悉,不少银行今年计划加大对小微、绿色等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因为这些领域的信贷利率议价空间相对灵活,可令银行净息差下跌幅度变得“更小”。

有媒体报道,近日,河南、广东、云南、贵州等地多家中小银行纷纷调降存款利率。这意味着在存款定期化趋势加剧、净息差持续承压的状况下,中小银行正通过调整负债端融资成本,改善净息差。

【预售】2024-2025全球及中国高端保险产业运行大数据与标杆案例分析报告

本报告研究涉及企业/品牌/案例:国寿股份,平安人寿,安邦人寿,太保人寿,泰康人寿,太平人寿,新华人寿,华夏人寿,富德生命,人保寿险,天安人寿,工银安盛,恒大人寿,友邦人寿,信诚人寿,招商信诺,中意人寿,中美联泰,中宏人寿,交银康联,中英人寿,宝马,奥迪,沃尔沃,捷豹,路虎,凯迪拉克,雷克萨斯,英菲尼

【预售】2024-2025全球及中国高端保险产业运行大数据与标杆案例分析报告 精品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