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出行新时代,汽车零部件巨头博世将走向何方?

艾媒咨询|2024-2025年全球及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消费趋势监测与案例研究报告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燃油车成本的上升,新能源汽车的消费需求逐渐增加,推动了厂商产品力提升和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快速增长。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为115000亿元,同比增长65.0%,2025年有望达到23100亿元。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

艾媒咨询|2024-2025年全球及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消费趋势监测与案例研究报告 精品决策
中国汽车行业生产销售与监管监测数据 中国汽车行业生产销售与监管监测数据 汽车出行中国汽车行业:销售 中国汽车行业:销售 车辆及道路交通中国无人驾驶汽车行业市场环境分析及用户行为调查数据 中国无人驾驶汽车行业市场环境分析及用户行为调查数据 汽车出行 用数据说话

2023年全球汽车行业硝烟弥漫、竞争加剧,产业转型、价格大战,推动着全行业加速变革。随着“新四化”的转型,主机厂的“内卷”也传导至上游供应链,当下,汽车产业链和竞争格局正处于重塑的关键时期,汽车生态圈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蜕变与进化。2024年,中国乃至全球汽车行业将走向何方?

新年伊始,21世纪新汽车研究院走进全球汽车零部件龙头企业博世,对话刚刚升任博世中国总裁的徐大全。对于博世而言,2024年是意义非凡的一年,执掌博世中国13年的陈玉东将接力棒传给了一直并肩作战的队友、同样在博世奋斗了十余年的徐大全,从2024年的第一天开始,徐大全成为新的掌门人,开启博世中国的新篇章,这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024年,也是博世在调整组织架构、加速部署转型战略后的关键执行之年,为适应全球汽车行业的变革,博世应势而为,自2024年1月1日起,博世汽车与智能交通技术业务在重组后正式定名为“博世智能出行集团”。与此同时,博世智能出行集团中国区董事会正式成立,统筹管理在华相关的事业部和团队。

在徐大全看来,博世智能出行集团的成立基于市场的变化、客户需求的变化和新技术的变化,打破原有的产品事业部的常规,以更好地服务和聚焦到某些新的领域;不仅如此,新的组织架构可以得到更多本地决策权,以便针对中国客户的需求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服务。

然而,随着中国汽车市场“内卷”加剧,主机厂在价格战中“厮杀”,汽车零部件企业也被迫裹挟其中,压力在汽车产业链中向上传递。作为汽车零部件龙头企业,面对这一挑战,博世给出的答案是努力满足主机厂的需求,单纯从降价实现主机厂的目标往往是困难的,博世看更重的是通过生产、制造环节的效率提升,以及工程变更引入新的技术、新的产品,或者通过设计变更达到降价。同时,徐大全预判为了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主机厂的“卷”还将在2024年持续下去。

在群雄割据的智能出行新时代,汽车生态圈也衍生出新的供应链模式的玩家。为了将“灵魂”掌握在自己手中,不少车企开启了全栈自研的模式,下场自研芯片、电池;而信息与通信技术的科技巨头华为也强势进军汽车生态圈,还有一批优秀的本土零部件企业兴起,在激光雷达、自动驾驶芯片等领域声名鹊起。

对此,徐大全首先强调了博世坚决不造车,一直服务于所有主机厂,并且在供应链上希望做到极致。但对于华为将车BU独立的同时又和几家整车厂紧密合作,他认为此举能摊销研发费用得到主机厂支持,其次通过深度绑定可以锁定未来市场,是非常理想的状态。

而针对车企自研的趋势,徐大全指出规模实现经济效益的规律不会变,除了创新性技术和保证供应链安全两种情况自研具有合理性,在未来让供应商有更多的量来摊销研发成本可能是必须的。“我们处于‘战国’状态,很多企业下场。这个赛道实际上是非常漫长的,就像一场马拉松,刚刚开始跑。要实现我们的终级目标,有几家能剩下或者有几家能胜出?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最后,徐大全表示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卷”不可避免地催生了新的技术应用,但汽车行业仍需要有序竞争,做大做强。“在这种情况下,保持一定的利润,长久可持续的发展,我更希望看到这样的竞争格局。”

新官上任

21世纪新汽车研究院:大全总,首先恭喜您履新,从玉东总手中接过了接力棒,我们特别关心,接下来您对博世的整个管理会有什么样的传承,还会有什么样的改变?

徐大全:从玉东总手中接过这一棒,其实“压力山大”。玉东在博世中国执掌13年,带领博世中国在业务上飞速发展,成就非凡。从这点来说,接任玉东,是一件非常艰巨的、有压力的工作。在现在技术变革和市场变革的情况下,变肯定是要发生的。但是从博世的角度来说会有一些底线要坚守,比如现在我们努力达到的是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包括几点:一是博世的DNA,博世的Slogan是“科技成就生活之美”,公司非常关注技术研发的投入,开发新的技术和产品。我们将继续加大在中国的研发投入,使我们本土的研发能力不断得到成长,从而更多以技术和产品的方式来加强对主机厂的支持。在汽车行业我们这次也成立了博世智能出行集团,其中一个目的,加大在中国的投入,同时有一定的自主决断权,使我们在中国的汽车业务板块可以进一步增长。

我们坚持的方针是“根植本土、服务本土”,我们也会继续从话语权,从本土研发能力的角度进一步加强。第三,绿色可持续发展。未来几年,我们要持续在这方面深化。更多是从供应链端的上游和产品使用端的下游,进一步减少碳排放。第四,对于现在在中国的发展而言,人才起到非常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获得人才、留住人才,并且让人才在相应的岗位得以发展,这是我们接下来要关注的。我们会出台一些和人才刺激计划相关的政策,保证人才的持续发展。

21世纪新汽车研究院:您提到了博世智能出行集团,有一个中国的董事会,由伟良总带队,博世做这种变化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徐大全:智能出行集团的成立,会带来几个层面上的变化。首先,从事业部角度,会打破原来的常规。根据新的技术、电子电气架构的发展,为了更好地服务和聚焦到某些新的领域,我们做了相应的变化。比如说,我们将新能源产品列入一个新的事业部,这样可以更好聚焦于新能源产品和技术上的研发。从全球层面来说,把转向和底盘合并在了一起,可以实现更好的车身控制。这些变化都是因为市场、客户需求和新技术的变化所带来的。第二,在中国成立博世智能出行集团中国区管理委员会,宗旨是得到更多本地决策权。有了本地决策权,针对中国客户的需求可以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服务。

21世纪新汽车研究院:这是博世100多年来比较大的一次机构改革?

徐大全:是的,实际上在博世138年的历程中不断进行组织结构的调整。尤其当新的技术、客户需求、市场出现后,必须要做相应的调整。138年的历史来看,博世每次调整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尤其本次对汽车技术事业部的改革,实际上也是基于我们曾经的CEO提出的未来“三化”,即电气化、自动化、互联化。在业界,博世是最早提出“三化”方向,也是博世汽车技术业务板块的发展方向。在长期预见方面,博世做了深入的研究。现在我们要充分利用新的组织架构来应对技术的变革,面向未来。

21世纪新汽车研究院:大家也很关心,您上任之后会不会有“新官上任三把火”?您2024年的工作重点会是什么?或者说博世今年的业务增长,您觉得哪些方面会是重点?

徐大全:对我来说,可能不存在“新官上任三把火”,因为从博世的长期战略角度来说,我们都是以长期为主导,更多在执行层面或者是关注点上有所变化。2024年将会是非常具有挑战的一年,在汽车行业,现在全面“卷”的状态下,如何让我们保持一定利润、保持一定增长?这是非常具有挑战的事情。

“卷”“价格战”与降本增效

21世纪新汽车研究院:您在汽车行业深耕这么多年,对汽车行业非常了解。特别是去年的情况,“卷”、价格战非常激烈。您觉得2024年这种激烈竞争状态,包括价格战还会持续吗?或者说会更激烈吗?您是怎样的判断?

徐大全:我觉得汽车“卷”的模式2024年还会继续。传统汽车生产制造业,每月达到1000辆以上规模的企业有53家。从新造车势力的角度来讲,加上传统主机厂成立的新造车品牌,去年仍然还有16家。在这么多主机厂相互竞争的情况下,这个“卷”还将持续下去。从中国总的生产量角度来看,2023年生产了近2600万辆乘用车。理想的状况来看,2600万辆车,大概5到10家主机厂是比较健康、合理的,但实际的现状远远超过这个数字。从各家主机厂的角度来说,为了更多的市场份额还是会继续“卷”下去。

21世纪新汽车研究院:2023年,竞争非常激烈,也是淘汰赛的关键一年。一直以来博世都非常支持造车新势力,但是造车新势力开始有一些分化,您如何看造车新势力在今年或者说在淘汰赛的关键时间点,他们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博世对于造车新势力的支持策略是否会有调整或改变?

徐大全:在今天来看,尤其是融资市场有些变冷的情况下,造车新势力的持续发展,未来面临的还是资金支撑的问题。造车新势力能走多远,甚至IPO能否及时上市?对他们而言都变得至关重要。一方面我们是支持这些造车新势力的,另一方面也从业务角度与他们保持更紧密的联系,了解他们的需求、提供必需的帮助,这部分我们是持续往前走的。当然,我们也会关注一些公司的财务状况,历史上也出现过一些案例,因为造车新势力的融资不畅而造成我们收款的问题。

21世纪新汽车研究院:刚才我们提到了价格战,虽然从主机厂发起,但是在供应链端,价格战也是非常“惨烈”地进行着,您觉得,供应链在今年的话语权如何保证?博世是非常大的零部件供应商,如何应对“寒气逼人”的价格战?

徐大全:主机厂的卷导致了价格战。对主机厂而言,也需要牺牲利润来争取市场份额这样的状态。作为零部件供应商,我们也是其中的一员,因为主机厂的需求就是我们的需求。在这方面,实际上有很多值得努力的地方。单纯从降价的角度来说,满足主机厂直接提出的目标往往是困难的,但我们更多看重的是我们在生产、制造环节的效率提升,同时通过工程变更,引入新的技术、新的产品,或者通过设计变更达到降价,这部分我们一直处于“努力”的状态。

21世纪新汽车研究院:在全球范围内,博世有些降本增效的方法。比如,对一些部门的人员进行裁员?不止是博世,其他的零部件企业,包括采埃孚、法雷奥、大陆,都有这方面的动作。聚焦的也不仅仅是传统的内燃机部分,还有自动驾驶的部门,这样的考虑是怎样的?这样的变化是否会影响到中国市场?

徐大全:如果你看到博世全球40多万员工,而我们在德国有13万员工。这样大的体量下,因为生产制造的布局或者研发的布局,相应做小规模的人员调整,我觉得这是非常正常的经营方式,不值得过多揣摩。从博世智能出行在中国的角度来说,按照现在的发展势头,我们不是减少人员,而是增加人员。

本土化与新汽车生态

21世纪新汽车研究院:芯片危机似乎现在已经风平浪静了,您觉得是否还会卷土重来?

徐大全:确实我们经历了两年芯片危机,2023年,芯片危机稍微得到了缓解。但长期角度而言,我个人认为随着新能源汽车在全球的普及,或者渗透率增长的情况下,对芯片的需求还是巨大的。汽车行业使用的所有芯片中,大概有96%以上是来自于28纳米制程以上的芯片。我们看到行业公布的这部分投资,还不足以维持未来3年甚至5年后对芯片的需求。从弊端来说,也许芯片的危机还会持续,甚至会卷土重来。另外一方面,国外的芯片工厂在28纳米以上的投入不足情况下,也许会给中国芯片制造企业带来新的机遇。

21世纪新汽车研究院:我们看到也不仅仅是博世在做研发本土化的转移,很多大的跨国公司,包括大众他们也在做。我们是否也要适应他们的节奏?

徐大全:是的,实际上是形势和市场在倒逼各家企业做相应的调整。中国主机厂在过去疫情的几年间,根本没有放缓新车、新技术的研发,在电气化、智能化方面已经处于一定的领先地位。相对于国际品牌的OEM,以及像我们这样的公司,将更多研发投入到中国,和中国的主机厂一起,或者跟着中国市场客户需求一起进行研发,这是必须的。 

21世纪新汽车研究院:很多人都会拿博世和华为做比较,又觉得华为不会是汽车行业的博世。您如何看博世和华为的相同及不同?

徐大全:华为是一家伟大的公司,尤其过去在电信方向的发展和取得的巨大成功,华为进入到汽车行业,我也觉得是值得赞赏的。但华为的经营模式和博世有一定的差别,有一种观点认为,华为一方面在生产和定义车,另外一方面也参与到汽车零部件与系统的开发上。如果这是真实的事,博世是有区别的,博世一直服务于所有主机厂,坚决不造车的企业。而且博世一直在检讨什么东西我们能做好?我们做我们能做好的事,这方面我们希望可以做到极致。

21世纪新汽车研究院:2023年有一些主机厂会下场造电池,也会自研芯片。包括华为,虽然它是一个零部件供应商,实际上它已经深入参与到了造车。您觉得未来这个边界是会越来越模糊?还是怎样的一个发展趋势?

徐大全:不管是主机厂还是零部件供应商,都存在一个靠量达到经济效益的规律,这个规律在过去130多年间从来没有变过。我个人的观点,主机厂有两种情况自研、自造是合理的,一是新技术和创新,当它们需要这些技术的时候,业界还没有存在。比如,特斯拉利用圆柱电池造它的电池包,特斯拉利用OTA刷新整个车的软件,以及新的电子电气架构方面,这属于创新性的。这种创新领先于业界,因此他们需要自研,甚至自己生产制造,这是合理的。二是从供应链的角度来说,如果供应商无法满足对量的需求,或者从未来的角度来看,为了保障供应链的安全,这种情况下生产制造一部分也是合理的。除此以外,更多的情况下,如果能够聚焦让供应商有更多的量来摊销研发成本,在未来可能是必须的。

尤其是在自动驾驶方向,有很多传统供应商在做,也有新的Start up公司在做,同时主机厂也在做。这点,从逻辑上而言应该来源于差异化,当初各家主机厂都会自己生产制造发动机,因为发动机是唯一能体现驾驶性能的关键核心零部件。当发动机“消失”后,在电机上体现不出巨大的差别。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多谈到的是软件定义汽车,通过自动驾驶软件实现差异化,这点上很多主机厂在追求“自研”。从长期角度来说,也可以看到一个特点,开发一套自动驾驶系统,需要巨大的研发投入。如果只是自己生产制造的系统来支持自己的量,往往在经济效益上是存在问题的。所以,现在我们处于“战国”状态,很多企业下场。这个赛道实际上是非常漫长的,就像一场马拉松,刚刚开始跑。要实现我们的终级目标,有几家能剩下或者有几家能胜出?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21世纪新汽车研究院:现在行业激烈的竞争状态,对行业的健康发展,您有没有担忧?有没有非常好的建议?

徐大全:当然“卷”也是因为市场经济的原因,太多主机厂来争夺这一块“蛋糕”。在这个过程中,我也看到了对新技术应用的催生,这是好的方面。但我觉得汽车行业还是需要有序竞争,做大做强。在这种情况下,保持一定的利润,长久可持续的发展,我更希望看到这样的竞争格局。

艾媒咨询|2024-2025年全球及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消费趋势监测与案例研究报告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燃油车成本的上升,新能源汽车的消费需求逐渐增加,推动了厂商产品力提升和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快速增长。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为115000亿元,同比增长65.0%,2025年有望达到23100亿元。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

艾媒咨询|2024-2025年全球及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消费趋势监测与案例研究报告 精品决策
中国汽车行业生产销售与监管监测数据 中国汽车行业生产销售与监管监测数据 汽车出行中国汽车行业:销售 中国汽车行业:销售 车辆及道路交通中国无人驾驶汽车行业市场环境分析及用户行为调查数据 中国无人驾驶汽车行业市场环境分析及用户行为调查数据 汽车出行 用数据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