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资接棒!汉堡王“投靠”本土资本,与源峰合作能否逆袭?
2025年11月4日,星巴克宣布与博裕投资战略合作,双方成立合资企业,共同运营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零售业务。仅仅时隔6天,11月10日,CPE源峰宣布与汉堡王品牌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成立合资企业(“汉堡王中国”),开启汉堡王在中国市场的下一阶段增长。CPE源峰将向汉堡王中国注入3.5亿美元初始资金,持有约83%股权,持有汉堡王品牌的餐饮品牌国际集团RBI将保留约17%股权。
来源:澎湃新闻官方微博
自2005年进驻中国后,汉堡王在2013年凭借加盟模式得到了快速增长,并在2019年实现了覆盖超150座城市,门店总数超1300家的成绩。
来源:汉堡王官网
截至2023年年底,汉堡王中国门店数为1587家,截至2024年年底,汉堡王中国门店数为1474家,门店净少了113家。相较于进入中国更早、门店数量也高出几倍的麦当劳、肯德基,以及塔斯汀、华莱士等近年实现门店规模化扩张的新兴本土品牌,汉堡王显得更为“后继乏力”。
如今与CPE源峰的合作,看似是为汉堡王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但翻看其过往经营数据与当下激烈的市场竞争格局,从营收下滑到门店增长乏力甚至关停,汉堡王中国的本土化道路上充斥着重重阻碍。在外资快餐巨头增速放缓,本土品牌强势崛起抢占市场的当下,此次资本与品牌之间的“联姻”,能否让汉堡王中国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快餐赛道内卷愈盛,西式快餐优势不再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餐饮行业年收入为55718亿元,同比增长7.4%,相较于2023年18.1%的增速明显放缓,虽然快餐赛道仍是消费者需求核心,但中式快餐凭借本土化优势持续扩张,不断挤压西式快餐的市场份额,西式快餐增速放缓,品牌溢价正不断被稀释。
快餐需求也随着Z世代成为消费主力,从“饱腹”转向“健康”“个性”“性价比”等多元诉求。在此需求下,轻食代餐类食品市场不断扩容,二汉堡王中国仍以高热量牛肉汉堡为主打;下沉市场如蜜雪冰城、华莱士等坚守性价比,以低价吸引消费者,让汉堡王均价20元以上的单品缺乏竞争力。
中国快餐市场的竞争已从“规模之争”转向“精准适配之争”,读懂不同圈层消费者的需求,是抢占市场先机的关键。
自2023第四季度起,汉堡王中国的同店销售额开始下滑,过去六个季度的降幅分别为3.7%、20.7%、21.3%、24.2%、13.8%、5.8%。不过,2025年第二季度,尽管汉堡王中国门店数量少了100家,但同店销售增长已由负转正,销售额录得2.2%增长。
CPE源峰的赋能,能否补齐汉堡王的“短板”?
3.5亿美元的初始资金,对汉堡王中国而言绝非简单的“资金补给”。从用途来看,这笔资金将定向投入门店扩张、菜单创新、运营升级三大板块,精准对应其发展痛点:门店覆盖不足、产品本土化滞后、数字化能力薄弱。对比蜜雪冰城通过IPO募资深化供应链、泡泡玛特靠资本助力IP全球化的路径,CPE源峰的注资更具“针对性”——不追求短期规模爆发,而是聚焦长期竞争力的构建。
作为投资了蜜雪冰城、泡泡玛特等国民品牌的资本方,CPE源峰拥有着丰富的连锁消费领域成功经验。其“供应链优化+IP化运营+数字化转型”的成熟方法论,能够帮助汉堡王降低原料成本,为品牌年轻化提供借鉴,给予汉堡王“资本+资源”的双重赋能。
图源:新浪证券官方微博
汉堡王本土化阻碍重重,成功模式能否复刻?
CPE源峰3.5亿美元的注资,虽针对性投向门店扩张、菜单创新与运营升级,但要解决汉堡王中国的核心问题,仍面临多重挑战:
从财务角度看,资金缺口远超注资规模。参考麦当劳中国的扩张成本,其2024年新开917家门店,2025年计划再开1000家,背后是庞大的资本支撑。
而汉堡王中国要实现2035年4000家门店目标,需在10年内新增约2500家,3.5亿美元仅能覆盖初期扩张成本,后续资金压力仍存。
汉堡王母公司餐饮品牌国际(QSR)当前美股总市值226.78亿美元,在酒店、餐馆与休闲行业中仅排第30位,和麦当劳2130.05亿美元的市值差距悬殊。
来源:百度股市通
作为汉堡王中国的新股东,CPE源峰赋能能力已收到市场认可,其投资的中式快餐品牌巴比食品(605338)股价近期表现亮眼,2025年初至今从23元附近涨至11月7日的27.93元,累计涨幅超20%,且90天内17家机构给出买入或增持评级,目标均价达31.88元。
来源:百度股市通
但这种模式能否复制到汉堡王中国尚存疑问,若后续汉堡王中国供应链改造、门店扩张有实质进展,可能会间接提振投资者对CPE源峰系企业的信心;反之,若改造遇阻,或许会让市场对其赋能逻辑产生质疑,甚至波及关联企业的估值预期。
从资源协同看,经验复用存在行业壁垒。CPE源峰投资的蜜雪冰城,其“供应链驱动低价”模式依赖于食材本土化与标准化生产,但汉堡王中国核心原料依赖进口,供应链本土化改造难度大;泡泡玛特的IP运营逻辑,也难以直接复制到快餐品类,品牌年轻化转型仍需探索。
更严峻的是盈利压力。百胜餐饮2024年总营收113亿美元,同比增长3%,凭借规模化与数字化实现稳定盈利 ;而汉堡王中国营收规模差距悬殊,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汉堡王中国的系统销售额(即直营与加盟店销售总额)分别为8.04亿美元、6.68亿美元、3.09亿美元。
来源:百度股市通
与此同时,汉堡王还面临RBI收取特许权使用费的压力。若不能快速提升单店营收与利润率,盲目扩张只会加剧亏损——2024年麦当劳中国所属市场营业利润已同比下滑73%,外资西式快餐的盈利难度可见一斑。
数据不会说谎,逆袭需打破固有枷锁
CPE源峰的注资与20年独家开发权,为汉堡王中国提供了难得的翻盘机会,但数据背后的多重短板,注定其逆袭之路不会平坦。门店规模不足、营收持续下滑、品控风险凸显、供应链本土化滞后,这些问题并非单纯依靠资本就能解决。
汉堡王中国的破局关键,在于能否将CPE源峰的资源真正转化为竞争力:借鉴蜜雪冰城的供应链整合经验,加快本土采购与生产体系建设,降低成本;参考肯德基的数字化运营,提升外卖占比与单店营收;学习本土品牌的产品创新逻辑,推出贴合中国消费者口味的健康化、本土化产品。
中国快餐市场从不缺乏逆袭的案例,但所有成功都建立在对市场的敬畏与对自身问题的正视之上。3.5亿美元是筹码,不是解药;4000家门店是目标,不是结果。汉堡王中国能否改写数据困局,从行业“追随者”跻身头部,关键要看其能否打破固有思维,真正扎根本土、适配需求。否则,这场资本赌局,终将沦为又一个外资品牌在华折戟的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