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玩偶新衣到千亿市场,情绪消费的蓬勃脉动
艾媒网(iimedia.cn)获悉,当下,一种为玩偶购置、更换服饰的消费潮流在年轻群体中悄然兴起。在湖北,专营此类商品的店铺内,节气新装、民族联名款等超过200种配饰琳琅满目,商家为不同尺寸和种类的玩偶提供着季节与节日的专属搭配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湖北恩施州的企业将土家族精美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兰卡普传统纹样,创新性地应用于小小的“娃衣”之上,这一做法迅速赢得了市场的青睐。这些看似微小的消费行为,折射出年轻一代日益鲜明的消费取向:他们愿意为承载情感价值的“心头好”和能带来瞬间愉悦的“好心情”买单。这本质上是为情绪价值付费的新消费态度正在加速普及。
图源:央视财经
这一现象并非孤立存在,其背后是庞大的情绪经济市场正在蓬勃发展。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中国情绪经济市场规模呈上升趋势,2024年中国情绪经济市场规模达23077.67亿元,预计2029年将突破4.5万亿元。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中国情绪经济市场规模上升趋势明显且增长速度加快,这一现象是社会压力、消费观念转变以及技术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与成熟,未来情绪经济有望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在满足消费者精神需求的同时,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创造更多的商业机遇与社会价值。
湖北娃衣店的走俏,正是这一宏观趋势的微观体现。年轻人通过为玩偶精心装扮,寻求一种归属感与治愈感,商家则敏锐地捕捉到这种心理诉求,以个性化、场景化的设计(如节气装、节日装、民族风联名)成功撬动了消费意愿,将精神层面的需求转化为实际的商业价值。
若进一步观察更具体的文化消费领域,“谷子经济”(周边商品)的爆发式增长为情绪经济的崛起提供了另一个有力注脚。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中国谷子经济市场规模呈上升趋势,增长速度加快。2024年中国谷子经济市场规模达1689亿元,较2023年增长40.63%。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中国谷子经济的市场规模持续攀升,不仅是二次元产业成熟的标志,更成为情绪经济崛起的典型缩影。它以IP符号为纽带,将虚拟世界的情感共鸣转化为实体消费,通过“收藏、互动、圈层认同”等场景,精准满足Z世代对“情感寄托、自我表达、社群联结”的核心需求,推动情绪经济向更细分、更深层的领域渗透。
湖北娃衣店中为玩偶购买服饰的行为,在本质上与购买动漫游戏角色的徽章、立牌等“谷子”具有相同的核心驱动力:消费者购买的远非物品本身,而是其承载的情感联结、自我表达和圈层认同的符号价值。无论是为虚拟偶像还是为实体玩偶消费,其内核都是通过实体化的符号来满足精神层面的需求。
企业将非遗元素创新融入娃衣的实践,凸显了情绪经济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潜力。消费者在为玩偶购置这类服饰时,不仅是为“陪伴感”付费,也在为其中蕴含的文化叙事、审美价值以及背后的集体记忆支付溢价。这种结合,一方面为传统工艺和文化的传承与活化提供了新的路径,使其在现代消费语境中焕发新生;另一方面,也为情绪消费本身注入了更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性,丰富了其价值层次。
从湖北一家小店里的玩偶新衣,到数千亿规模的情绪经济市场和高速增长的谷子经济,中国消费生态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在物质供给日益丰裕的背景下,精神满足与情感联结正成为驱动消费增长的新引擎。这一转变不仅催生了玩偶服饰、谷子等细分市场的繁荣,其更深远的意义在于,为经济增长开辟了一条充满活力的“情感赛道”。未来,那些能够更精准把握消费者深层情感需求,并将其与文化价值、创新设计有效融合的企业或品牌,有望在情绪经济这一快速发展的领域中建立起更强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