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园也刮起了AI风,北京市中小学秋季开学起开设AI通识课
艾媒网(iimedia.cn)获悉,3月6日,北京市教委印发《北京市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标志着首都基础教育正式迈入人工智能赋能的新时代。从今年秋季学期起,北京市中小学校将全面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覆盖小学至高中全学段。这一举措不仅彰显了北京市在推进教育现代化方面的决心,更为全国范围内的人工智能教育普及提供了宝贵经验。同时,也预示着人工智能教育将全面进入基础教育阶段。
两会上,“AI+教育”、将人工智能纳入通识课程建设被多次提及。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一场“部长通道”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采访中表示,2025年,还会继续加大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建设,把人工智能与教育结合起来。今年将发布中国人工智能教育白皮书。提升学生数字化时代、智能化时代的素养和能力,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这标志着教育部门正积极拥抱科技变革,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优化教育过程、提升教学效果。这种融合不仅有助于实现教育的个性化、智能化,还能推动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创新。
AI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的突破,为教育领域的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这些技术能够精准地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兴趣偏好和能力水平,从而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路径推荐。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中国用户期待AI大模型在教育领域能够应用于检测知识薄弱点(44.5%)、错题整理归类(42.9%)、提供个性化学习方案(42.1%)及课堂智能互动(42.0%)等方面。75.5%的用户表示赞成学生使用AI智能学习机辅助学习。艾媒分析师认为,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与教育领域的深度结合,将成为推动智能平板学习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市在探索人工智能应用新场景方面下足了功夫。围绕AI“助教、助学、助育、助评、助研、助管”六大核心领域,北京市将打造一批具有创新性和示范性的应用场景。例如,在“AI助教”方面,智能备课、智能课堂质量监测、智慧作业/命题等应用将极大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在“AI助学”方面,智能错题分析及资源推荐、自主写作批改、外语学习助手等应用将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和精准的学习支持。这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使得教师能够迅速且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反馈与指导。
AI赋能教育也存在着一些潜在问题。过度依赖AI技术可能导致学生缺乏自主思考的动力和能力,从而影响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与此同时,对于老师而言,还需在适应新技术、提升AI技术应用水平、增强教育创新素养,以及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付出更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