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名单)5分钟大数据读懂中国光伏产业链:AI的尽头是电力,“收储”与“联合体”掀起能源新风暴?
5分钟让你看懂产业链上中下游!
今天开启中国光伏产业链板块!
自2020年9月“双碳”目标提出以来,光伏新增装机持续超越火电。2025年前7个月,全国新增光伏装机量达2.23亿千瓦,为同期火电新增装机量的5.3倍,绿色电力替代效应显著。
11月10日,A股光伏板块持续上涨,亿晶光电、弘元绿能、金辰股份、国晟科技、兆新股份多股涨停,帝科股份、易成新能涨超10%,这与市场盛传的多晶硅“收储”计划及行业重组“联合体”消息密切相关。
有消息称,多晶硅收储计划各方合计出资额或达200-300亿元,筹划中的重组“联合体”拟成立700亿元规模基金,通过“承债式”收购推动行业整合。
来源:东方财富网(截至2025年11月10日12:30)
8月19日,工信部等六部门联合召开光伏产业座谈会,整治行业 “内卷” 乱象,推动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从价格战走向技术和服务竞争。自光伏产业“反内卷”行动推进2个月来,产品价格回升明显,参与主体持续增多。光伏产业有望通过政策支持、市场化淘汰与技术迭代的结合,实现供需再平衡;随着产能规范化、产品质量管控等覆盖产业链多环节的政策陆续落地,将进一步驱动行业景气度持续恢复。
一、光伏产业发展概况
光伏发电是指利用半导体界面的光生伏特效应,将太阳光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一种技术。与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能等矿物燃料相比,太阳能光伏发电具备普遍性、无污染、资源丰富、存续长久的优点。
从技术应用形态来看,光伏发电主要分为并网光伏发电、独立光伏发电两种。前者通过并网逆变器,将太阳能组件产生的直流电转化为符合电网标准的交流电后接入公共电网,一般分为集中式与分布式光伏电站;
后者由太阳能电池组件、控制器、蓄电池构成,若为交流负载供电需额外配置交流逆变器,常见于无电网地区的户用电源、通信信号电源等场景。
来源:帝科股份招股说明书
得益于各国政策支持与发电成本的快速下降,光伏产业自21世纪初起持续扩张,成为全球增长速度最快的可再生能源。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量达530.0GW,同比增长35.9%,累计装机容量首次突破2TW(2076GW);未来增长势头依旧强劲,预计2025年全球新增装机量将突破600GW,2028年进一步突破800GW。
在全球市场格局中,区域发展呈现出“核心市场引领、新兴市场爆发”的特征。中国、欧盟、美国作为核心市场,2024年新增装机容量合计占比超70%,为全球光伏增长提供关键支撑;印度、土耳其、沙特、巴基斯坦等新兴市场增速均超100%,成为新增长引擎。
中国在全球光伏市场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自2013年起已连续12年位居全球新增装机规模首位。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光伏新增并网容量达277.57GW,增速达28%。
细分来看,集中式光伏电站新增159.39GW,同比增长33%;分布式光伏新增118.18GW,同比增长23%,其中工商业光伏尤为突出,新增88.63GW,同比增长68%,而户用光伏新增29.55GW,同比减少23%,整体呈现“集中式稳步增长、工商业分布式快速崛起”的特征。
2025年上半年,中国光伏产业增长势头更为强劲。数据显示,中国光伏累计装机容量达到1100GW,同比提升54.2%,远超同期风电累计装机容量(570GW)及同比增速(23.0%)。
同期光伏新增总装机为211.61GW,较2024年同期增长106.49%,其中地面电站、工商业分布式、户用光伏新增装机分别为98.80GW、87.18GW、25.63GW。
区域分布上,2025年上半年新增光伏装机前三省份为江苏、新疆、广东,与2024年一致。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中国光伏利用小时数达到1211小时,同比持平,在装机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保持了稳定的能源利用效率。
从全球专利布局来看,1985-2024年全球光伏专利申请共计34.4万件,其中中国申请人申请约19.0万件,占全球总量的55.3%,位居世界第一;日本、美国、韩国分别申请约5.9万件、2.9万件和2.1万件,占比分别为17.0%、8.4%和6.1%。4国合计占据全球86.8%的专利申请量,是全球光伏技术创新的主要阵地。
二、光伏产业链分析
产业链图谱
目前,中国已形成全球最完整的光伏产业链,产业协同优势显著。上游聚焦硅料、硅片、银浆等核心原材料生产,中游侧重电池片、组件等系统零部件的生产和封装,下游围绕太阳能光伏电站建设、运营及维护展开,并持续拓展至农光互补、光伏治沙、建筑一体化等多元化应用场景,实现光伏发电终端应用落地。
光伏产业链环节相关企业将在文末集中梳理,以便更系统呈现产业生态布局。
这种全链条布局不仅保障了供应链稳定性,更支撑中国在全球光伏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产量的全球占比分别高达93.2%、96.6%、92.3%和86.4%,各环节均培育出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世界级龙头企业,形成从材料到应用的全链条产能优势。
中国光伏行业集中度存在差异。从CR6(前六大企业产能占比)指标来看,硅料环节集中度最高,达77%;硅片环节紧随其后,为66%;电池片(49%)与组件(47%)环节集中度相对较低。其中,电池片与组件环节因企业数量多、技术路线迭代快,市场竞争尤为激烈,行业整合与集中度优化将成为未来重要发展趋势。
产业链上游分析
工业硅凭借优异性能,广泛应用于光伏、耐高温材料、半导体等产业。硅元素在地壳中含量约27%(仅次于氧),按晶体结构可分为晶体硅与非晶体硅,多晶硅作为晶体硅的重要形态,是工业硅的核心消费大类。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多晶硅生产国,在产能与产量上均占据全球主导地位。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多晶硅产量创下182.0万吨的纪录,同比增长27.27%;受行业产能调整影响,2025年产量预计达190.0万吨。
随着多晶硅产能集中释放、下游装机需求增速放缓,叠加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多晶硅价格持续走低,行业首次出现成本与价格倒挂,不少企业陷入亏损困境。
在行业整体承压的背景下,四大硅料龙头发展路径呈现明显分化。通威股份与协鑫科技依旧保持增长态势,2024年销量同比增幅均在20%以上,其中通威股份销量达到46.76万吨,专注颗粒硅领域的协鑫科技销量为28.19万吨。特变电工与大全能源则出现下滑,2024年硅料销量分别为19.92万吨、18.14万吨,同比降幅分别为1.82%、9.32%。
多晶硅的产能与产量变化直接影响硅片环节的发展。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硅片市场呈现“产能增速快于产量”结构,2024年全球硅片总产能约1394.9GW,同比增长43.2%;全年产量约803.0GW,同比增长17.8%。
中国在全球硅片领域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2024年中国硅片产能达1348.8GW,同比增长41.4%,占全球硅片产能的96.7%;产量为753.0GW,同比增长21.1%,占全球硅片产量的93.8%。
不过,2024年中国硅片出口呈现“双降”态势:出口额15.7亿美元,同比大幅下降67.7%;出口量约60.9GW,同比下降13.4%,反映出全球硅片市场竞争的新挑战。
银浆主要用于制作光伏电池电极,收集和传导电池表面电流。数据显示,全球光伏银浆市场随光伏产业扩张快速发展,规模由2020年的131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468亿元,预计2029年将进一步增至1160亿元,2024-2029年复合年均增长率达19.8%。
随着光伏组件技术迭代加速,银浆应用路线将逐步从PERC技术向TOPCon路线转移,这一转变不仅推动银浆整体单价上升,未来还将与xBC电池、HJT电池用光伏银浆共同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从成本结构看,银浆在光伏产业链中成本占比显著,降本需求迫切。以2024年12月核算标准,组件总成本为0.692元/W,其中银浆(含主副栅)成本达0.072元/W,分别占电池成本27%、电池非硅成本50%以上及组件成本的10%以上。在银价长期高位运行背景下,少银/无银化已成为行业降本必然选择。
石英制品是光伏生产的重要配套耗材。受益于光伏产业持续发展,光伏级石英坩埚市场规模稳定增长。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光伏级石英坩埚市场规模为96.3亿元,2020-2024年复合年均增长率达46.5%;预计2029年将增至254.8亿元,2024-2029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21.5%。
产业链中游分析
电池片占据产业链核心地位,是实现光电转换的关键部件。当前,中国已掌握PERC、TOPCon、HJT等电池技术路线:PERC电池凭借成熟工艺与成本优势,长期占据市场主流;而随着N型电池技术(如TOPCon、HJT)逐渐成熟,量产效率不断提升,2024年光伏TOPCon电池市场占有率超71%,转换效率达25.4%。
中国凭借技术积累与产能规模,成为全球光伏电池片“制造中心”,产能占全球比重长期保持在90%以上。不过,连续多年产能扩张后,行业逐步告别高速扩张期,迎来产能发展的理性拐点,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光伏电池片产能达1302.6GW,占全球比重的91.3%。
与电池片的光电转换功能相配套,蓄电池在光伏发电系统中承担能量储存与供需平衡的重要角色。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蓄电池市场空间为97.2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100.1亿元。
电池片经过封装等工艺后形成光伏组件,是光伏发电系统的关键部件与光电转换核心单元。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组件生产量为801GW,预计2028年将达1305GW;中国作为光伏组件生产大国,2024年产量达678GW,同比增长35.9%,占全球的85%,预计2028年将突破1100GW。效率提升、耐用性增强及成本降低,一直是光伏组件研发的核心理念。
依托强大生产能力,中国光伏组件出口在新兴市场“多点开花”。2025年上半年,中国组件出口额同比增长的国家或地区超110个,其中51个国家出口额增长率超100%,出口前十的国家遍布全球。
从出口地区分布来看,欧洲仍以41%的占比占据主导;而2024年以来,新兴市场如亚太、中东地区占比分别从2023年的26%、7%攀升至31%、12%,成为拉动出口增长的新引擎。
光伏支架主要用于支撑、固定和调整光伏组件,是光伏电站的主要设备之一。从产业链来看,光伏支架企业生产所需原材料或服务包括钢材、铝材、外协镀锌加工和部分外购部件等(钢材为最主要原材料);下游对接光伏电站开发及建设,受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驱动,而电站开发及建设业务又受发电成本及政府支持政策的双重影响。
来源:东莞证券(跟踪支架系统示意图)
光伏玻璃是光伏组件最重要的材料之一。近年来,随着光伏行业迅速发展,市场需求扩大,相关企业积极研发、布局,实现光伏玻璃国产化,推动产量稳步增长。数据显示,2021-2024年,光伏玻璃产能从1304万吨增长至4478万吨,预计2025年达5124万吨;产量从1148万吨增长至2734万吨,预计2027年突破3500万吨。
逆变器是连接光伏系统与电网/用电侧的必要环节,出货量跟随光伏装机量高速增长。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光伏逆变器出货量为553GW,同比增长19.4%;2025年将进一步增长至626GW,同比增长13.2%。
从分装机场景来看,2024/2025年分布式电站所需逆变器市场空间分别为492/523亿元,其中用于分布式电站的组串式逆变器市场空间为367/385亿元;2024/2025年集中式电站所需逆变器市场空间分别为346/374 亿元。
逆变器市场呈现出明显的中资企业主导特征。数据显示,2024年整体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但向欧美市场出货量有所减少。全球十大太阳能光伏逆变器供应商中有九家总部位于中国,其中出货量前五的是华为、阳光电源、锦浪科技、古瑞瓦特、上能电气。华为和阳光电源连续第十年位列第一和第二,合计占据了全球逆变器市场55%的份额,且在2024年均创下历史最高市场份额。
产业链下游分析
集中式电站以大规模地面电站为主,多布局于沙漠、戈壁等高辐照资源地区,适配大尺寸组件和双面发电技术,发电效率增益显著。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集中式光伏电站数量为27233个,新增6409个,预计2025年将突破3.3万个。
尽管消纳瓶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光伏装机节奏,但在光伏主产业链价格持续下行、度电成本大幅降低的趋势下,预计集中式光伏电站装机仍将保持平稳增长。
分布式电站在新能源装机“抢装潮”的推动下,需求有望进一步增加。分布式电站主要分为工商业屋顶和户用光伏两大类型:工商业领域,分布式光伏在建筑中广泛应用,且在政策推动下自发自用比例大幅提升;户用市场,受欧美配储需求带动,增长势头强劲。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分布式光伏累计装机375GW;全年光伏新增装机278GW,同比增长超28%,其中分布式光伏新增118GW,在新增装机中占比超42%。
除传统电站形式外,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作为将太阳能发电产品集成到建筑的创新技术,正成为行业新的增长点。BIPV通过薄膜电池与建材结合,逐步应用于建筑幕墙、采光顶等场景,尽管当前成本相对较高,但在政策补贴驱动下,试点项目持续落地,已成为各地政府重点关注的绿色建筑方向。其中,光伏屋顶因采光条件更优、单位发电功率较高、应用范围广泛且经济效益佳,成为BIPV的主要应用场景。
来源:招商证券(BIPV商业模式)
光伏作为绿电的重要来源,正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形成深度联动。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7-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逐年上升,2024年达18.4千亿元,同比增长60.0%,未来仍将保持上升趋势。这种强劲需求为光伏发电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例如光伏充电站、车企工厂光伏供电等模式逐步落地。
在能源系统转型背景下,光储融合已成为实现能源转型的关键路径。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新型储能新增装机为73.1GW,其中中国、欧洲和美国新增装机分别为34.8GW、11.5GW、13.1GW。在光伏+储能项目中,2024年中国储能的装机规模达到8400MW,较2023年增长41.63%,连续七年保持40%以上的增速。
光伏与氢能的结合,也为下游应用拓展了新方向。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氢气产量为4930万吨,同比增长7.76%。随着氢能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24年中国氢项目已建成100余个,可再生能源制氢产能超12万吨/年;建成加氢站540座,数量居全球首位;兆瓦级质子交换膜氢电一体化站、海岛氢利用等示范项目陆续建成,氢储能核心装备进入实质性应用阶段。
当前,光伏制氢的商业化前景逐步显现。2024年,全国电解水制氢设备公开招标规模2.2GW(增速约30%),国网安徽六安氢储能电站实现度电成本降至0.42元(较锂电池低18%),累计规划建设绿氢项目超过400个,电解槽需求达到72GW,规划绿氢产能突破800万吨/年。
人工智能与光伏产业的结合,正以技术赋能激活产业新潜力。数据显示,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呈现显著的增长趋势,2024年市场规模为7470亿元,同比增长41.0%;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0457亿元,占全球的20.9%。庞大的市场规模与技术迭代速度,将持续推动AI在光伏领域的深度应用。
光伏产业作为推动全球能源转型的核心力量,正站在时代发展的潮头,承载着人类对清洁能源和美好未来的殷切期望 。尽管前行的道路上仍有诸多挑战,但凭借持续的技术创新、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无限的发展潜力,光伏产业必将穿越迷雾,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磅礴力量,引领人类走向一个绿色、低碳、充满希望的能源新时代。
光伏概念龙头股一览
中国已形成全球最完整的光伏产业链,上游硅料有通威股份、大全能源等龙头,硅片/电池领域有TCL中环、钧达股份等;
中游一体化组件有晶科能源、隆基绿能等,逆变器有阳光电源等,光伏玻璃有福莱特等,辅材、耗材、设备领域也均有福斯特、美畅股份、奥特维等龙头布局;
下游储能有科士达、南都电源、派能科技等企业。同时,产业在应用场景上不断拓展,如BIPV、光储融合、光伏制氢等,AI技术也深度赋能产业运维,光伏产业正以全产业链优势和多元创新,引领全球能源绿色转型。
注:以上内容来自市场公开信息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