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周报 | 全球首次!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G1完成侧空翻,智元机器人发布全新的数据采集范式
2025年被誉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近期机器人领域频频出现新热点,机器人正在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本周的机器人行业周报,我们将对近期机器人行业的企业动态、热点话题进行追踪和分析,以期为大家呈现一个新鲜而又真实的机器人市场景象!
全球首次!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G1完成侧空翻
3月19日,宇树科技在其微博上发布了旗下人形机器人G1成功完成侧空翻的视频,这也是全球第一个完成侧空翻的电驱机器人。宇树表示,在此程序开发过程当中,G1没有任何故障损坏。
图片来源:宇树科技官方微博
艾媒分析师点评: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G1成功完成全球首个电驱侧空翻,展现了机器人运动控制技术的进步。其自主研发的动力学算法与机械结构,不仅克服了横向惯性干扰、重心偏移等核心难题,更在程序开发全程无硬件损坏,展现出极强的技术优越性,为未来在应急救援、特种作业等复杂场景的应用奠定技术基础。此外,宇树发起真人挑战赛,以技术实力激发公众对机器人应用的想象,加速推动产业从实验室走向大众生活。
智元机器人发布全新的数据采集范式ADC,重新定义具身智能的数据采集方式
3月18日,智元发布全新的数据采集范式ADC (Adversarial Data Collection, 对抗数据采集),并放出了在智元精灵G1机器人平台上开展了“水果分类”实验,验证了ADC设计的有效性。ADC大幅提升了数据的信息密度和多样性,降低了后训练所需的数据量、压缩了训练成本,且提升了模型的鲁棒性和泛化性,与传统范式相比,使用20%数据量达到其2.7倍的效果。
图片来源:智元机器人公众号
艾媒分析师点评:智元机器人提出的对抗数据采集范式ADC,以高效数据利用推动模型训练降本增效,以20%数据量实现传统范式2.7倍训练效果,大幅提升数据利用效率并降低成本,大幅降低了具身智能的落地门槛。ADC通过动态感知编码与跨模态特征融合,重构数据采集逻辑,推动AI产业向精准数据驱动转型,为机器人多场景商用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开普勒机器人K2进厂“搬砖”:双臂协同可搬运25-30千克
3月15日,开普勒人形机器人发布视频展示机器人K2进厂“搬砖”。视频显示,K2已具备在流水线执行搬箱、运输、操作仪器等任务的能力,双臂协同搬运负荷达25-30千克。该机器人已投入智能制造、仓储物流、特种作业等场景测试,涵盖物料搬运、质量检测、巡逻巡检等实际需求。
图片来源:开普勒人形机器人视频号
艾媒分析师点评:开普勒人形机器人K2的落地,标志着智能生产力变革的加速。其双臂协同搬运25-30千克的能力,直击物流仓储、特种作业等劳动力密集型场景的痛点,可显著提升搬运、质检等环节的作业效率。通过云端大脑与具身智能的结合,K2展现出自主规划、精细操作的潜力,不仅降低人力成本,更推动传统行业向自动化、智能化升级。
特斯拉宣布计划携带Optimus人形机器人登陆火星
在SpaceX 成立 23 周年的纪念日,马斯克公开表示,SpaceX的星舰计划将于2026年年底前前往火星,并计划携带人形机器人Optimus执行任务。此举不仅为星际探索提供技术支持,也可进一步验证Optimus在极端环境下的可靠性。
艾媒分析师点评:此举无疑将加速人形机器人在太空探索领域的应用进程,星际探索将进入“人机协同”的新阶段。相比于人类,机器人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能力更强,因此马斯克计划先派 Optimus 机器人前往火星,执行探索、维护以及数据收集等任务。同时这也是在极端的条件下对机械的一次考验,火星的低温、辐射和通信延迟环境将倒逼Optimus在能源管理、自主决策、容错控制等领域实现技术跃迁。
双林股份推出国产首款人形机器人反向式行星滚柱丝杠
3月13日,双林股份发布国内首款自主研发的反向式行星滚柱丝杠,凭借其“高负载、高精度、长寿命”的核心优势,完美契合了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的国产化需求。该产品填补了国产人形机器人关节核心部件的技术空白,成本优势显著,可满足工业、服务机器人等多场景需求。双林股份常务副总经理张子盛透露,公司已整合“材料-设计-加工-检测”全产业链能力,未来将重点推进该产品在人形机器人关节模组的应用。
图片来源:双林集团公众号
艾媒分析师点评:双林股份发布国内首款反向式行星滚柱丝杠,以“高负载、高精度、长寿命”三大核心优势,一举打破海外垄断,助力国产机器人摆脱对进口部件的依赖。该产品通过创新结构设计解决传统丝杠磨损难题,承载能力提升300%,寿命延长3倍,同时整合全产业链实现成本优化。随着人形机器人市场爆发在即,双林股份有望凭借技术储备与产业链整合能力,在千亿级赛道中占据关键卡位。
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开放基金将发布,基金总规模300万元
据第一财经报道,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开放基金即将发布,基金总规模300万元,平均单项目资助金额30-50万。该基金围绕平台技术、具身智能、数据集、训练场四大领域及细分17个资助方向,主要面向国内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优秀青年学者,资助相关研究团队在相关领域开展基础研究与前沿探索。
图片来源:第一财经
艾媒分析师点评:国家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设立300万元开放基金,以“平台技术、具身智能、数据集、训练场”四大方向为核心,重点资助青年学者开展前沿探索。该基金通过“揭榜挂帅”机制推动产学研协同,要求申报团队必须包含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市场化资金配比不低于1:1,既保障技术转化效率,又避免资源浪费。首批获投项目中,具身智能领域占比高达47%,涵盖脑机接口、环境认知等关键技术。此举不仅助力核心技术攻关,更通过“生成式预训练+实物在线学习”的范式推动行业从“跟跑”向“领跑”转变。基金聚焦的虚实结合仿真训练场,可加速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线,为人形机器人2030年千亿市场目标注入强劲动力。
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发布仿真平台“格物”
据央视财经报道,3月21日,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联合上海大学、清华大学,共同发布具身智能仿真平台“格物”。记者从国地中心获悉,作为一款面向未来机器人研发的高性能仿真环境,“格物”集成了先进的强化学习框架与多模态运动控制技术,致力于为科研机构、高校及企业提供一站式机器人开发与测试解决方案,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从实验室迈向产业化。其核心技术突破是通用强化学习框架与模型自动化适配技术,一套代码覆盖百余款机器人,新机器人导入即训练,无需重新编程。
图片来源:央视财经
艾媒分析师点评:国家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联合顶尖高校推出的“格物”仿真平台,为人形机器人研发提供了关键基础设施。该平台集成强化学习框架与多模态运动控制技术,实现了三大核心突破:一套代码覆盖百余款机器人,新设备导入即自动训练,开发周期压缩至分钟级;支持双足、四足、轮式机器人多场景运动模式切换,极限环境测试提升硬件可靠性;仿真策略可无缝迁移至实体机器人,解决虚实映射难题。其技术普惠性显著降低研发门槛,加速技术迭代,推动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产线。尽管行业仍面临数据安全与人才缺口挑战,但“格物”的开源协作模式有望构建开放生态,助力中国在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千亿市场中建立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