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啰出行:2021年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104%,净亏损收窄至3.83亿元

艾媒咨询|2020年中国共享出行发展专题研究报告

本报告研究涉及企业/品牌/案例:美团出行、滴滴出行、曹操出行。<br/><br/>随着共享出行资本市场回归理性,资本对共享出行行业无止境投入的时代已经结束,近年行业融资事件及总金额均呈现下降状态,2019年,中国共享出行共发生26起融资事件,涉及金额为93.0亿元。面对结束野蛮生长阶段的市场,共享出行企业也与各界共同着手规范化、安全整改,成效也逐步显现。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

艾媒咨询|2020年中国共享出行发展专题研究报告 精品决策

   5月5日,哈啰出行更新版招股书。

  招股书显示,哈啰出行2021年一季度营收超14亿元,同比增长104%。其中,共享两轮收入从6.21亿元增长至11.7亿元,同比增长89%;顺风车收入从6400万元增长至1.68亿元,同比增长高达162%;包括电动车在内的新业务在一季度也有不错的增长,新业务共贡献超7000万的收入。利润方面,2021年一季度经调整净利由上年同期亏损6.32亿收窄至3.83亿,同比增长39%。

  此前的4月24日,哈啰出行向美国 SEC 递交招股书,拟赴纳斯达克上市,募集资金将用于一般企业用途,包括用于增强和扩大业务产品,支持研发等。

  作为共享单车中幸存的“老将”,哈啰出行似乎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当ofo、摩拜等黯然退场时,哈啰出行靠在二三线下沉市场的运营,获得了生存空间。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到2025年,国内共享电单车的投放量将达到800万辆,行业的收入规模也将增长至200亿元。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共享电单车的“春天”即将到来。

  不过,盈利依旧是共享出行行业的痛点,行业规模不断扩大、竞争也日益激烈,但何时“止损”尚不得知。根据哈啰出行招股书显示,其于2018年、2019年、2020年营收分别为21.14亿元、48.23亿元、60.44亿元。净亏损分别为-22.08亿元、-15亿元、-11.33亿元、毛利分别为-11.47亿元、4.19亿元、7.15亿元。

  共享出行由于契合了当下低碳环保的出行理念,同时降低车辆资源空置率,缓解交通压力,降低民众出行成本;而共享单车、共享电单车等细分领域也为社会带来了众多灵活就业和收入机会,有效解决来自去产能行业以及退伍军人队伍等就业困难、收入较低群体的就业问题,共享出行行业一时成为了风口行业。

  不过,中国共享单车行业也由此进入内部洗牌阶段,竞争趋于激烈,烧钱和价格大战此起彼伏;与此同时,政府主管部门对共享单车的投放规模作出相应规定,加上疫情影响言值,共享单车的用户规模出现小幅度下降。此外,中国共享出行行业在经过前几年快速扩张阶段后,由于未与城市规划、监管政策等协调发展,遭遇诸多难题,发展步伐减缓,2020年融资事件较少,仅为16起。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共享出行行业已步入野蛮生长期的尾声,部分细分领域甚至已结束野蛮生长阶段,行业整体运营模式从粗放式扩张逐步转变为精细化运营,行业竞争的焦点从早期基于资本和补贴的运营转向基于科技赋能的高效运营,以实现盈利和正向循环。

  所幸哈啰也早早意识到了这点,开始尝试寻找新赛道和发力点,凭借两轮车入口,杨磊将目光放在本地生活。2020年4月,哈啰出行App曾上线本地生活消费,提供包括餐饮到店、金融、地图、酒旅等服务。随后几个月又相继上线跑腿业务“哈啰快送”、试水生鲜业务、火车票业务和酒店板块。

  艾媒咨询创始人兼CEO张毅指出:“相对来说,哈啰切入共享单车的时机比较合适。过去大家都在打价格战。当时哈啰已经意识到价格战不利于长期发展,反而开始非常关注精细化运营。”

  可见,“穷则思变”也成为了哈啰的人生箴言。但张毅看来,哈啰打着这样的算盘:“通过共享单车去引流,把客户引流到其他能够盈利的领域。相当于高频打低频。”也就是说,哈啰试图通过不挣钱但交易频次高的单车业务,获得一个高频流量入口,再将用户导流至低频、但挣钱的业务上。

  如今,一面是递交招股书抢占“共享出行第一股”,一面是面对连年的亏损,找到新发力点的哈啰是否能够实现盈利仍然值得关注和跟进。

艾媒咨询|2020年中国共享出行发展专题研究报告

本报告研究涉及企业/品牌/案例:美团出行、滴滴出行、曹操出行。<br/><br/>随着共享出行资本市场回归理性,资本对共享出行行业无止境投入的时代已经结束,近年行业融资事件及总金额均呈现下降状态,2019年,中国共享出行共发生26起融资事件,涉及金额为93.0亿元。面对结束野蛮生长阶段的市场,共享出行企业也与各界共同着手规范化、安全整改,成效也逐步显现。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

艾媒咨询|2020年中国共享出行发展专题研究报告 精品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