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食店“遍地开花”,年轻消费与资本加码重塑新零售市场格局
艾媒网(iimedia.cn)获悉,近日有不少消费者反映,街头巷尾“一夜之间”出现大量零食集合店,如“好想来”、“赵一鸣”、“良品铺子”等。这些店铺扩张迅速,正悄然改变社区周边的商业生态。以往由餐馆、百货、奶茶店等占据的黄金铺位,如今越来越多地被品牌零食店所取代。
图片来源:新浪微博
零食集合店是一种新型的零售模式。它去除传统休闲食品经销商的中间环节,直接从工厂采购或贴牌生产产品。与传统零售模式不同,零食集合店绕开了中间环节,直接对接厂商,让利于消费者。此外,零食集合店不向品牌方收取进场费、陈列费、条码费和促销费,让利于厂商,使得产品价格更具竞争力。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零食集合店市场规模为1040亿元,预计2027年有望达到1547亿元。得益于政策支持和近场业态流量提升,零食集合店迎来低成本扩张的黄金机遇。
市场规模通常保持每年更新;如若更新,艾媒数据中心将第一时间发布,点击查看最新内容 ↓↓↓
零食店的商业模式与城市年轻消费者的生活方式高度契合。对于忙碌的打工人而言,分布在通勤路上或社区周边的零食店,提供了触手可及的便利性,满足了下班路上“顺手买”的即时需求。店内丰富的零食品类,能够让消费者一站式探索多样口味。“小分量”“散装”等形式使购物行为更灵活、可控,降低了尝试新品的决策门槛。商家推出的健康化产品,如低糖、低脂选项,也回应了年轻消费者对健康的关注,使吃零食少了一份负担。
资本的大规模涌入也是零食店快速扩张的重要推手。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中国零食集合店扩张迅猛,区域品牌群雄并立。2024年赵一鸣零食和零食很忙合并成立鸣鸣很忙集团,合并后双品牌门店数量总和突破1万家。好想来聚焦县域市场,通过“零加盟费”的低门槛策略吸引了大量加盟商。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行业狂飙突进,同质化竞争问题日益凸显。为抢占市场份额,部分品牌采取低价内卷策略,压缩利润空间。一些门店因经营不善而被迫闭店,临期食品和非正规厂家生产的食品也成为管理难题,带来潜在的健康隐患。此外,一些价格“套路”也影响了消费体验。例如,有消费者发现部分散装零食的实际单价反而高于有完整包装的同类产品,感觉被“背刺”了。
中国零食集合店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看似“一夜爆发”的现象背后,是消费需求变化、资本助推和供应链革命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零食店而言,从“遍地开花”到“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正在发挥作用。能够跳出内卷“怪圈”,依托产品创新和品牌特色摆脱同质化竞争,并坚守食品健康与安全底线的零食店,将能在市场中经历大浪淘沙,获得持续的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