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赴港上市受关注:除了“捞钱”,食品安全问题仍待破局

   5月18日消息 关于海底捞的上市传言在坊间一直有。最早在2012年,因一则“海底捞已进入上市辅导期”的网络消息,便年年有海底捞“被上市”的消息出现。昨日晚间, 海底捞国际控股在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据招股书披露,海底捞是一家快速增长的中式餐饮品牌,主打火锅品类,主要业务包括:餐厅经营、外卖业务、销售调味料及食材。海底捞已经在国内主要中式餐饮品牌中排名第一,以翻台率、年度收入和年度客流量计算,排名国内五大餐饮品牌之首。2017年客流量超过1.03亿人次,在中国内地,每家门店每天平均有近1500人次造访。2017年,海底捞营收总额106.37亿元,同比增36.2%。

  去年“捞钱”超百亿元,净利润近12亿

  据招股书显示,2017年海底捞营收总额为106.37亿元。海底捞的收益由2015年的57.57亿元按35.9%的复合年增长率增至2016年的78.08亿元,并进一步增至2017年的106.37亿元;而年度利润由2015年的4.12亿元增至2017年的11.9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70.5%。

  海底捞2017年在全球服务的顾客总量达到了1.06亿人次,在中国内地,每家门店每天平均有近1500人次造访。在2017年,平均每位顾客在海底捞消费94.6元,而且98.2%的人愿意再次就餐,六成顾客每月去一次,中国内地的每家餐厅平均每天有1478人次造访。

  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海底捞拥有及经营的餐厅数量达320家。中国内地有296家餐厅,台湾、香港、新加坡等拥有24家,自2015年以来公司收益符合增长率达到35.9%, 2017年收益达到106. 37亿元;近三年利润符合年增长率更是高达70.5%,去年利润实现11.94亿元。

  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业务扩张

  招股书显示,海底捞近两年一直在迅速扩张,店面数量由2015年年底146家增加至2017年年底273家,其预计,2018年将开设180家~220家新餐厅。与此同时,海底捞这一扩张步伐也带来了巨额流动负债,2015年~2017年三年流动负债净额分别为6040万元、3.86亿元和11.56亿元,到2018年第一季度,这个数字已经扩大到14.42亿元。

  海底捞认为,为扩充其餐厅网络,其资本开支预计会继续增长,因而必须保证足够的现金流量以抵御财务风险。

  海底捞表示,此次IPO募集的资金,约60%将用于业务扩张,约20%将用于开发及实施新技术,约15%用于偿还贷款,剩下的约5%用于营运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

  食品安全问题仍待破局

  去年8月25日,媒体曝出海底捞北京劲松店、太阳宫店出现老鼠爬进食品柜、店员在清洗打扫卫生用的簸箕时与餐具同池混洗、用顾客使用的火锅漏勺掏下水道等现象。

  事件迅速发酵。北京市食药监局立即对上述两家门店进行立案调查,并对海底捞位于北京地区的1家中央厨房和26家门店开展全面检查。随后,北京市食药监局约谈海底捞总部,要求其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全面进行限期整改,在一个月内对北京各门店实现后厨公开、信息化、可视化。8月27日下午,海底捞官网发布《关于积极落实整改,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的声明》,表示对北京食药监局的约谈内容全部接受;同时将媒体和社会公众指出的问题和建议,全部纳入整改措施。

  整改之后,涉事门店虽正常营业,但食品安全事件带来的后续影响仍然难以估量,从品牌到管理,海底捞的整改仍在继续。

  海底捞事件是明星餐饮“后厨痛点”的缩影。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在不少知名餐饮企业头顶缭绕。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网红餐饮的爆火,数量的增长掩盖了精细化管理、运作的缺陷,食品安全问题仍是餐饮商家的重要课题。